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我的名字由来50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首)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16日 11:10 浏览: 68

我们的名字只是个代号,另一方面,中国的姓名文化很复杂,也很讲究,内涵之丰富无与伦比。就因为繁琐,名字中的“表字”在现代社会没人用了。而古时候名是名,字是字,先秦时期的姓和氏还是分开的,各有所指。

我的名字由来50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首)-第1张图片

《明伦汇编氏族典卷》有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者也,百世而不变;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数世而一变”。简单来说,姓氏因人伦而产生,姓指示着血脉传承,氏是为了区别子孙后代的分支。

几千年来,姓名的形式和内涵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散漫到规范的演变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名的一大方式是指物为名,孩子出生时,大人见到什么就以什么取名。像墨翟、孔鲤、司马牛等,都是这种情况。

这些名字看似随意,实则属于当时的五种取名原则之一,即《春秋左传》的记载,“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指物为名是“假(借)”。

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以单字名为贵,认为“二名非礼也”。西汉末,崇尚复古的王莽就大力提倡单字名,直到魏晋年间,取双字名才逐步流行起来。如人们熟知的王羲之。

关于取名字的讲究,《礼记》有言,“子生三月,父咳而名之”,“幼名,冠字”。意思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亲挠挠孩子的下巴,把孩子逗笑,取个乳名。乳名一直用到20岁,举行冠礼(成人礼)的时候再“冠而加字”,然后平辈的人就不能叫他的小名了,得用字称呼。

那么,名字又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最早促使人们以名相呼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您喜爱书法,看过《说文解字》,应该了解过。

图片来自汉典网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重要性无需赘言,作者许慎是东汉学者。许慎在这部书里对“名”字的解释是,“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按许慎的说法,“名”字是会意字,上“夕”下“口”,“夕”是夜晚。上古时代,人们走夜路的时候碰见人,不知道对方是谁,就自我称呼一下。这就是名字的由来。

设想一下这个场景,蛮荒年代野兽横行,人们走夜路听见响动,立即警觉地问:“是谁?”手中的石头或者长矛随时准备招呼过去,那边回答一声“我谁谁”,彼此就放心了。

《说文解字》收录的每一个字都依照了代代相传的说法。可以肯定,“名”字在东汉时有这种解释。但汉字在发展、演变,同一个字的来历也存在不同的说法。关于人名的产生,后世学者意见不一,有人认同许慎的解释,反对者也不少。

如南唐学者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里讲的“名”字,“臣锴按,古人云,命世者名是也,此会意字”,徐锴不同意许慎的解释。南宋人郑樵的《通志》也提到许慎的说法不对。但他只是认为不合理,没有进一步解释。

清朝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讲得比较细致,他认为“名”字源自金文,“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根据古代祭礼,人死后,某某人之柩,就是他的自名。按照《说文解字注》的解释,名字最初是在人死后的祭礼上发展而来的。

许慎画像

关于人名的产生,许慎和段玉裁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前者出自生活,后者出自死后的仪礼,无从考证孰是孰非。

我的名字由来50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首)-第2张图片

古人取名字重取义、重内涵,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包含祈福迎祥、托物喻志、褒扬德行或者寄托长辈期望、望子成龙的寓意。中国的姓名文化还有个特别之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运势,不由得我们不信。

取名确实重要,不可不慎。但是如今有的人取名纯粹为了标新立异,名不惊人死不休,名字花里胡哨也罢了,个别情况连代代相传的姓都不想要了,要是这样,姓名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左传》、《说文解字》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