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李白名字的含义和来历(李邕是李白的什么人)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1月17日 09:05 浏览: 95

七匹狼男装曾有广告语“男人不只一面。”这句话侧重于描写男人这个群体,其实所有的人都不只一面,毕竟,人是矛盾的综合体。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个活生生的人,普通人如此,名人更突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大的一个诗人——李白,我们试着走近他,从他的经历,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多面人生。

一、神奇的李白

李树怒放一花白——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李白字太白,因出生于青莲乡号“青莲居士”,李白从小聪明伶俐,父母寄予厚望,所以一直没有给他起名字,而是打算让他自己起名字。七岁的一天,李白与父母在家中庭院散步,当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另一种说法则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太白金星)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这些神奇说法,似乎也在衬托着李白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这两个字从出现以后,便响彻华夏,千年以后依旧为世人所传颂。

二、思乡的李白

家乡,多么可爱的词语,多么动人的词语,多么复杂的词语。那里寄托着太多思念,那里承载着太多惆怅,那里隐藏着太多感伤;身处异乡时,浪漫的李白也有着这些思念、惆怅和感伤。

思君不见下渝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太过安逸、闲适的地方又怎能满足年轻的有识之士呢!因此,四川自古便有“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的俗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青年时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船行至长江中下游的时,他写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间出发,直奔三峡,而“君”却迟迟未见,作者虽依依不舍,但却也只能顺流而下,故乡的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这一别以后,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作者仍然身在蜀地都已对故乡如此依恋,当真正踏入他乡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时的李白已来到湖北,映入他眼前的是高山、平原、明月、长江、云霞……这所有的都在向作者无声地诉说着,作者内心也被楚国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他内心有着无限的喜悦、激昂和奋进,但他更在意、更牵挂、更爱恋的却仍然是故乡的一切。顺流而下的水,已经人格化,仿佛对他依依不舍,伴随他从蜀地直到楚国,千万里的路程,依旧紧紧相随。作者没有直接说他思念家乡,但我们依旧完全明白他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恐怕是李白最有名的诗句了。无论你是蓬头稚子还是白发老者,无论你是目不识丁还是学富五车,你都听过这首诗,都背过这首诗,都喜爱这首诗。该诗诗句朴素、平凡却意味深长,初看让人觉得自己都能写作出来,可仔细品读却发现已到了“一字不可易”的程度。所有的分析都变得多余,唯有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者用杜甫形容李白的句子——“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我们只有感叹,当读者读到这首诗时,才会真正明白,原来诗是如此简单,却又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作者用字是如此的精准,而读者能读到又是如此的幸运

三、怼人的李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一般都特立独行,更遑论全身洋溢着艺术家气质的李白,他怼起人来,不仅不同凡响而且流传千古。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晚辈如能得到德高望重的前辈提携,自能成就一段佳话,但并不是所有晚辈都有这样的好运,也不是所有的前辈都有这样的胸襟,李白拜见李邕最终却不欢而散。李邕何许人也?他是当时的重臣、书法家,无论在朝廷地位还是文坛名望,都在李白之上,且他有一个特点,《旧唐书》里记载李邕“颇自矜”(比较自负),当他面对不拘俗礼,且经常高谈阔论的李白时,当然会话不投机。李白可不是省油的灯,于是直接写诗回怼,并在结尾写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李邕自然不是孔子,他也听不进李白的话语。李白在写完诗以后便潇洒地离去,许多年以后,李白做到了自己所说的,那少年的名望也早已超过了李邕,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李白是否还会想起当年与李邕的不快?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怼李邕,只是李白怼人生涯的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他始终砥砺前行。当他来到山东时,他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当地的儒生。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他嘲笑鲁国的老儒生只会读死书,对于治国安邦的事情是一窍不通,诗是好诗,遗憾的是李白跟他嘲笑的儒生在治国安邦方面的才能也只不过是半斤八两而已,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他的才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终于,崇尚道家思想,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怼上了孔子。他将自己比作嘲笑孔子的楚狂人接舆,接舆认为当时纷乱的世事无法改变,所能做的只是逃避,而孔子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李白跟孔子的区别恰恰在于,有些官孔子可以做,因为不符合道义,孔子不做;有些官李白可以做,也不符合道义,李白却做了。无论这首诗写得多么的精彩,无论李白在诗中将自己描写得多么高尚,我们都知道,这一次,他并不像自己所写的那样寄情山水,淡泊名利。

四、爱月的李白

月亮,可以说是最吸引中国人的天体,她的阴晴圆缺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人们因她圆而喜悦,因她缺是忧伤,她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思考和思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短短十字,便将儿童的稚气、天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既有小时的月亮,自然有成年以后的月亮。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已不再像当年那样皎洁。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月亮的光芒被遮盖,自然没什么值得看的,不如离开,但看到此情此景的李白,内心也悲伤无比。他不仅在悲伤自身的遭遇,更是在悲伤山河破碎、百姓罹难的惨状。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前月下,饮酒作乐,本是人生一大快事,但现在作者孑然一身,美景顿时变得毫无意义,只不过徒增感伤而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没有人与他共饮,那么就邀请明月吧!遗憾的是,月亮是不能明白他的心意的,内心的孤独不会因为有月亮的陪伴而有所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写下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的陪伴是徒劳的,一人一月最终各奔西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有强烈的功名心,但当他看到边疆战士浴血奋战的情景时,他的人文情怀也油然而生。这时,他不再一心想着边疆战士如何建功立业,而是在为他们的安危担忧。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边关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带来的痛苦及牺牲笼罩着所有人但无论是李白还是将士们,都对此无能为力,李白爱莫能助,将士们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浓浓的思乡之情支撑着他们,因为家乡也有人同样对明月寄托着相似之情。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五、豪饮的李白

酒名钓诗钩,又名扫愁帚。在李白这,酒能与朋友把酒言欢,能一斗诗百篇,能消除万古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齐鲁大地;郁金,香草;玉碗,精美的碗;再加上里面盛好的美酒,这一切都是格外的美好,以至于李白居然化身刘阿斗,发出“此间乐,不思蜀也”的感慨。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任何主人遇见这样好酒的客人,都不会吝啬自己珍藏的美酒,李白,恐怕又要喝醉了。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花盛开时节,两人对坐饮酒,一杯接一杯,好不惬意。这是李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上对的人,在做对的事,不痛快得喝,怎么对得起这美景、这美酒,终于,他喝多了。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我们不会责怪李白不懂待客之道,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李白的真实写照,他本就是洒脱之人,此时更不会委屈自己,不过他也没有忘记叫友人第二天再来,毕竟美酒、美景不是经常能够遇见,更何况他俩懂酒的人。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晚年的李白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同游洞庭湖,望着这八百里洞庭,李白忽生奇思妙想,他想将君山削去,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当然,他不是单纯地“愚公移山”,他最终目的是想希望整个洞庭湖的水都能变成美酒。 此时的李白陶醉在洞庭湖的秋季里,但他更愿意沉醉在美酒里,他已来日无多,依旧功业未成,除了喝酒,又能做什么呢?

六、偶像的李白

追星,古已有之。为了跟偶像近距离的接触,粉丝一向都是脑洞大开的,为了近距离接触李白,有人请他喝酒,有人连蒙带骗,有人整日写诗。

天上谪仙人——李白初到长安,偶遇贺知章,二人交谈之际,李白拿出了自己的新作《蜀道难》,贺知章看后大加赞赏,称赞他为“谪仙人”。当二人在酒店喝酒时,贺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于是解下腰间的金饰龟袋用来换酒。当时,贺知章年逾八旬,李白刚过不惑之年;贺知章状元及第,李白未参加科举;贺知章身居高位,李白是布衣百姓。然而这样一个各方面身份都在李白之上的人,居然对他如此重视,李白当然也是感激不尽,不久后,贺知章向唐明皇推荐李白,唐明皇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正因如此,说贺知章是李白的粉丝一点都不为过。

李白名字的含义和来历(李邕是李白的什么人)-第1张图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曾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停留几日以后, 汪李二人离别之际,李白写下了《赠汪伦》一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诗仙”最大的粉丝当然非“诗圣”莫属,二人一生只见过三次,但 杜甫好像每天都在思念李白。他春天在思念李白——《春日忆李白》在诗中对李白的行文风格进行了评价,并期盼与他早日重逢,好再来探讨文学(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他秋天在思念李白——《天末怀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牵挂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他冬天在思念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甚至于连做梦都在思念李白——《梦李白二首》“安史之乱”时,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因而思念成梦,为安慰老友,作者最后在诗中写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韩愈曾有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其实不仅他们的文章流传千古,他们的友谊也将地久天长。

李白名字的含义和来历(李邕是李白的什么人)-第2张图片

七、宠人的李白

能够入李白法眼的人不多,但他也是性情中人,当情感汹涌澎湃时,他也会暂时摒弃仙人的光环,向尘世之人表达情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友人即将远行,李白会说些什么?他当然不会像凡夫俗子一般哭着喊着叫他人别走,但难分难舍的情谊他总是要表现,而且他的切入点总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诗中的“孤蓬”“浮云”都代表着漂泊,代表着此地分别后,再难相见。虽不忍分别,却又无可奈何,话到嘴边既然说不出口,那就让马儿来代替自己说吧。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分离的时候终于到了,挥手送别,惟愿友人一路保重。此时,同行的马都已明白了主人的心意,它们忍不住萧萧长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文中李白直接表达对孟浩然的敬爱,对于一向眼高于顶的李白来说,我们很少看到他如此的不矜持,但又能怎么样呢,谁叫对方是孟浩然。他是如此的洒脱、自在,让李白都不禁发出感慨,感慨对方人品高洁,感慨自己望尘莫及——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是一个自己真心认可的人,当这样的人要与自己分别时,李白会做些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的船已越行越远,李白却不忍离去,他还是想再看一眼这江水,因为它在送友人前往前方,虽然是徒劳,但这却已是他能做的所有。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头号粉丝杜甫的深情厚谊,李白当然会有所表示。当时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离别、萧瑟、肃杀……这是秋天给人的感觉,但李杜二人不会因为眼前的秋景而太过忧伤,因为今日的分别是为了他日的重逢,端起眼前的酒,一饮而尽,便是对对方最好的祝福,豪迈、乐观便是二人最好的写照。

八、奋发的李白

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直都是李白的追求,他也从不掩饰。所以当从政的机会到来之时,他的诗人气质让他格外的激动。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曾言:“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就是这样一个雄心万丈的人,直到四十二岁才接到唐明皇召他入京的诏书,里面想到此去云山万里,不知何日才回家,总要跟家人好好告别,于是他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全诗热情奔放、慷慨激昂,此刻他虽身在草莽,但似乎已感觉到自己马上就要飞黄腾达,四十余年的沉淀和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仰天大笑,朝着长安走去,只不过有时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宝年间的唐明皇早已不是开元年间的唐明皇,他不再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任人唯贤,而是骄奢淫逸、刚愎自用、任人唯亲,个性张扬的李白自然不会为他所容,就这样在长安呆了短短的两年后,最终被唐明皇“赐金放还”。抑郁、失望、苦闷充斥着李白的内心,但他不会就此沉沦,他想到伊尹、姜子牙,古人能够克服艰难困阻最终实现理想,他也一样。他坚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终有一天他会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直达胜利彼岸。

九、颓废的李白

不如意事常八九,李白在政坛一直都不如意,而他又自视甚高,当事与愿违时,他表现的更多是失意、颓废、借酒浇愁,放任自流。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普通人都是一腔怒火更何况是李白,他总要说些什么来疏解心中压 抑郁、愤懑之情,就这样他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作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腐败的现状的痛恨,最终在文末抒发情感。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才情和他的愤慨,但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作者是个任性而为的人。他不愿意委屈自己,而从事政治的人恰恰在很多时候要委曲求全。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委屈求全,只是从事政治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能忍辱负重,刚好李白又不具备这个特性。他想要九天揽月,但现实却不能如其所愿,他也明白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他却只能沉醉在酒精中无法自拔,而当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不是反抗,不是改变现状,而是选择逃避。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时,他变得异常消极,他要避世。如果选择逃避到底也好,遗憾的是,他的逃避也只是暂时的。他始终不甘心,他不愿只靠文章名世,总希望能实现政治上的抱负,机会最终还是出现了,但他却又没把握住,而且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十、最后的李白

李白的神奇不仅体现在他的出生上、名字上,也体现在他的离世上。人们似乎不愿意接受他的离去,总是想给他安排一个诗意的结局,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配上他的天才,配上他的人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至德二载(757年),五十七岁的李白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得知后多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不久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捕入狱,最终被判流放罪夜郎。当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时的李白说死里逃生都不过分,千里迢迢的流放之路凶险万分,现在能够半路赦免,自然是欣喜若狂。本就美好的景色此刻显得更加动人,连平时猿猴的哀鸣声都变得悦耳起来,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李白的人生已走到尽头,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去做。如同见李邕时一样,他依旧将自己比作大鹏,只不过他最终没有扶摇直上九万里。壮志未酬,徒叹奈何。

杜甫当年的诗句成为了谶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在政治上没有实现的,在文学上早已实现,他的名字会亘古长存。

可能是太多的人同情李白的不幸,他们不愿意接受“诗仙”就这样离开我们。于是在民间的传说上,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也有传说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不管如何,李白终归是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与他的到来同样具有神秘色彩。

后记

闻一多曾将李白和杜甫进行对比“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杜甫人格的伟大在于他能够关心民生,为民请命,借诗来忧国忧民。”闻一多的评价是客观的,杜甫的文字关注是的百姓、国家、民族,而李白更多的是考虑自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是清醒时说大话,醉酒时说狂话,失意时说丧气话。他文采飞扬,但缺乏思想性,当然这不只是李白一个人的问题,古代中国的文人大多有这个毛病。虽然李白很伟大,伟大到可以代表一个流派,代表一个时代,甚至代表一个朝代,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同样有人能够起到他的这个作用,而且在思想上比他更阳光、更积极,那个人就叫杜甫。因此,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李白时,我们因为他文学上的天才而忽视了他思想上的缺失。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