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2021属牛(梁姓是怎么来的)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1月11日 20:34 浏览: 95

青菏街道

2018年12月《曹县标准地名图集》青菏街道

青菏街道位于山东省曹县西北部,管辖范围为县经济开发区和新城规划区,南以长江路为界,北至晏庄、徐集、任庄一带,东至京九铁路,西至倪集街道办事处边界。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约6.1万人(2006年)。辖52个行政村。莘冢集遗址,县志载为

商周

时期有

莘国

故地,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撤销曹城镇,设立曹城、磐石、青菏3个街道。青菏街道沿用曹县城区南北干道青菏路名称,寓意青岛帮扶曹县,曹县与菏泽对接,东西结合,共建青岛(曹县)经济开发区,辖原曹城镇武楼、吕庄、北朱楼、牛楼、北邵、杨庄6个行政村,将普连集镇张泗庄、温庄、路庄寨、红庙寨、赵楼、杜庄、田油坊、隆华店、后窑、明庄、郜庄、钟口、李楼寨、胡庄、莘冢集东、莘冢集南、莘冢集北、莘冢集西、兰场、莘冢集南东、周庄、丁堂、张菜园东、张菜园西、石楼、张大庄、徐楼、徐集、晏庄、张堂、任庄、前尹楼、后尹楼、赵菜园、常寨、寇集、张店、岳店、岳楼、前张庄、郜路嘴、陈庄、刘庄园43个行政村,倪集乡袁楼、季庄、三合村3个行政村划归其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驻地。

环岛公园的鼎

原莘冢集乡辖境1943年始属齐宾县,1949年归曹县,1952年设莘冢集区,1957年改乡,1958~1978年分属倪集、普连集公社,1979年成立莘冢集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莘冢集 东、莘冢集南、莘冢集西、莘冢集北、莘冢集东南、兰场、陈庄、谢楼、周庄、徐楼、明庄、郜庄、李楼寨、徐集、张庄、晏庄、张堂、寇集、石楼、张菜园、张大庄、郜路嘴、张店、岳店、前张庄、刘庄园、赵楼、胡庄、张泗庄、路庄寨、后窑、杜庄、红庙寨32个行政村,驻地距县城8.2千米。2001年,撤销莘冢集乡并入

普连集镇

袁楼

人口1092人,面积0.82平方千米。

袁楼

袁楼村污水处理喷泉景观(藏怀生摄影)

位于曹县城西北4公里,220国道西侧,庄(寨)青(堌集)公路北100米。村东西380米,南北23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汉族,有刘、王、李、杨、徐、郭、孙、邬8姓。为袁楼村民委员会驻地。明宣德间(1426-1435年),刘姓始祖讳洁字惟净,从曹州高二庄迁曹县西北七里许和宗村,因职业名村铁刘寨。清初袁姓迁入,因盖楼,改称袁楼。后袁姓外迁,村名仍旧。

季庄

季庄村碑

季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季庄、王河、八里店3个自然村,人口2365人,面积2.46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西北4公里,山东路西侧。村东西380米,南北360米,聚落呈东西略长块状;有东西街2条;汉族,有季、宋、岳、申、徐、朱、罗、紫、丰、刘、王、袁、修13姓。为季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季庄、王河、八里店3个自然村。据《季氏家谱)》载:明朝中期,季氏由曹县今王集镇季集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季庄。

220国道旁季庄党群服务中心

220国道季庄村牌

王河

王河村牌

位于曹县城西北4.5公里,220国道穿村过,曹北河南100米。村东西290米,南北24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王、刘、李、岳4姓,属季庄村民委员会。据《王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王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临曹北河,故名王河。

王河北曹北河

王河古槐树位于王风才院子内

王河古槐树,《曹县志》载:清代植。

王风才院子内清代古槐树

八里店

八里店村捐资修路名单

位于曹县城西北4公里,山东路东侧。村东西385米,南北320米,聚落呈东西略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汉族,有陈姓等。属季庄村民委员会。据《陈氏家谱》载:明初,陈氏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距城八里,且以开设客店为生,故命村八里店。

八里店村

三合村

三合村村牌

辖东岳庄、前小井、白庄三个自然村。人口1458人,面积1.45平方千米。

东岳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6.6公里,220国道西侧1公里。村东西290米,南北23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南北街1条,宽5米。汉族,有岳、袁、周、刘4姓,岳姓最多。据《岳氏家谱》载:明朝初年,岳飞三子岳霖之裔,自河南汤阴县迁此建村,名岳庄。1958年,为避重名,以方位改称今名。

前小井

位于曹县西北6.4公里,220国道西侧1公里。村东西150米,南北8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全汉族,全系岳姓。属三合村村民委员会。据《岳氏家谱》载:岳氏自今王吕集小岳庄迁此。因村前原有小井一口,遂得村名前小井。

白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6.2公里,220国道西1.2公里。村东西350米,南北2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宽6米。汉族,有岳、李、宋、张、胡、明、怀、刘8姓。岳、李两姓最多。为三合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洪武间(1368-1398年),白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白庄。后岳、李等陆续迁入,村名仍旧。

张岗

张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张岗、王家庄、刘家楼、袁新庄4个自然村。人口844人,面积1.21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东北5.8公里,袁新庄西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李、谢、余、杨4姓,李姓为多。为张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张岗、王家庄、刘家楼、袁新庄4个自然村。据《张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曹邑东七里处,因建村于土岗之上,故名。

王家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4.8公里。聚落呈南北长方形,汉族。有潘、张、祝、兰4姓,潘姓为多。南北街1条,属张岗村民委员会。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王庄。1989年10月更名为王家庄。目前已拆迁。

刘家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4.8公里,王家庄东面。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街各1条,居民,汉族,有张、刘2姓,张姓为多。属张岗村民委员会。据《刘氏族谱》载:刘氏祖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鹳窝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迁曹邑东北建村,以姓命名刘楼。1989年10月更名为刘家楼。

袁新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6.2公里,张岗东北面。聚落呈南北长方形,南北300米,东西280米。村东南和西北角各有1坑塘。汉族,有邵、石、甄3姓,邵姓为多。属张岗村民委员会。据《袁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袁氏祖讳慧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遂以姓命名袁新庄。

杨庄

杨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杨庄核桃园、肖庄、王楼、路楼、朱家庄等6个自然村。人口1840人,面积2.52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4.2公里,青菏路东侧。村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大街条,长250米。汉族,全系杨姓。为杨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杨庄核桃园、肖庄、王楼、路楼、朱家庄等6个自然村。宋代,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杨庄。2017年因城乡规划,该村整体拆迁。村民迁居附近小区。为使杨氏古村不泯于后世,特刻石记事遗谓杨氏子孙。此碑石立在青菏路与阳光城市前路交汇处。目前杨庄村旧址上正在建设曹州府小区。

杨庄旧址碑

公共自行车位置就是遗址碑位置

核桃园

位于曹县城北4.7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张、武、沈3姓,张姓为多。属杨庄村民要员会。据《武氏族》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武氏迁于曹邑大石潭东,后名武老家。清康熙间(1662-1722年)分支于此,因种植核桃树成林,故名核桃园。目前已拆迁。

肖庄

位于曹县城北4.9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汉族,有肖、纪2姓,肖姓为多。属杨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肖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名肖庄。目前已拆迁。

王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5.7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村内有南北交叉街路两条,东北角有水坑1处。汉族,有王、董2姓,以王姓为多。属杨庄村民委员会。原名十里铺。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王氏祖奉旨迁往曹邑北十里铺为籍。后有族中一位老人迁此另建新村,因盖一楼,故名王楼。

路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路氏始祖讳达率子孙三代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曹后,以贡生擢任绛州教谕。因建楼七座,以姓得名路楼。

1999年路楼位置地图

2018年地图路楼已成拆迁村

路楼村旧址(今曹州府中堂小区)

因城区规划,路楼已拆迁,集体迁入曹州府中堂小区。

路可由:(1507-1573),字子正,号莲浦,明代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丁荣都(今山东曹县青菏街道路楼)人。路可由品行耿直,做事果断,善作诗词,被乡人称作博学之士。他明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年34岁)中进士,历任行为司行人,江西道监察御史,保定、安庆知府,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为官廉洁,执法严谨,不图利禄,备受百姓赞誉。路可由在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奉命巡察南直隶、徐州、庐江、凤阳等处。徐州副使王兵宪利用职权大肆贪赃枉法,他先是以稽查私盐为由对徐州盐商进行严查,对不贿赂自己的盐商予以打击,导致许多守法经营的盐商蒙冤入狱。随后,王兵宪掌握了徐州及其周边州府的食盐供应权,捞取大量财富。另外,他还派自己的大量亲信监视乡绅和百姓,一旦发现乡绅和百姓中有毁坏自己名誉者,或者是不按时交纳贿赂银两者,这些亲信就会对这些人进行惩处,或是暗杀或是投进大牢,在徐州一带蒙冤者众多。但王兵宪常常贿赂上级,徐州知府和其他官员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路可由巡察到徐州后,心怀鬼胎的王兵宪马上将一千两白银送到路可由住处,还邀请路可由到自己府中赴宴。路可由对王兵宪的做法大为疑惑,想到自己与王兵宪素不相识,他却如此献媚,认为其中必有问题。于是,路可由先命人将白银收下,以迷惑王兵宪,然后派人私下查探。王兵宪看到被朝廷称作廉臣的路可由竟收了自己送的白银,心中大喜,认为路可由也是徒有虚名,于是也就不再把他放在心上,继续贪赃枉法。后来,路可由很快查证了王兵宪的罪行,当即上奏朝廷,随后将王兵宪押入大牢。王兵宪称路可由接受了自己的贿赂,要求法办路可由。对此,路可由微微一笑,派人将一千两白银票据递到王兵宪面前,王兵宪看完票据后当场昏了过去。原来票据上已盖上国库印章,路可由已把王兵宪行贿自己的一千两白银送交了国库。除了法办王兵宪外,路可由还相继惩治了他所巡察地方的一些贪官污吏,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称赞。路可由遭严嵩打击排挤,朝野莫不叹息,均为之愤愤不平。当时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曹邦辅认为:路可由被罢官,是朝廷听信谗言所致。曹南名士李应征对此也曾这么评说:“权奸摈斥忠良,甚于烈焰,尤可惜也。然位不在而道则尊,功虽掩而名益彰。”但路可由对个人的名爵毫不介意,他所关心的是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为民忧,为国忧,但愿年年大有秋,且莫话封侯。功可收,兵可休,太平无事更可愁!拜舞凤凰楼。”路可由作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淡泊功利的高风亮节。

朱家庄

位于曹县城北4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南北大街各1条。汉族,有朱、吕、赵、张4姓,朱姓为多。属杨庄村民委员会明初、吕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有堌堆1处,得名吕堌堆。清嘉庆间(1706-1820年),朱氏自曹县城内分支迁此,因朱氏人多,改村名为朱庄。为避重名,1987年4月里名为朱家庄。目前已拆迁。

北邵庄

北邵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北邵庄、周庄、贾庄梁楼、李草庙、沈庄、邵楼等7个自然村。人口2522人,面积3.83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3.8公里。聚落正方形,东西、南北均长150米。东西大街2条,南北街3条,南北胡同1条。村西头和四南角各有水坑1个。汉族,有邵、李、牛等4姓,邵姓为多。为北邵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北邵庄、周庄、贾庄梁楼、李草庙、沈庄、邵楼等7个自然村。据《邵氏族谱》载:邵氏始祖讳福原籍山右,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迁此建村,以姓命名邵庄。1958年,为避重名,改称北邵庄。棚改已建北邵社区。

周庄

位于曹县城北5.2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130米,南北120米。东西街和南北街各2条,村南有1大坑塘。汉族,有周、肖、王3姓,周姓为多。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据《周氏族谱序》载:吾族世居磐石镇,始祖名弘毅字文襄,元朝进士,历任河南虞城、商丘知县,有子二,长名荫南字映董,为城南五村之始祖;次名荫北字镇燕,为城北四村之始祖。故以姓取名周庄。

贾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3.7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大街各2条。汉族,有贾、唐等3姓,唐姓为多。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据《贾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氏祖自山西洪洞迁磐石镇西北七十里名村贾集;历十二世至祖贤公迁此,以姓名村贾庄。目前已拆迁整体迁北邵社区。

梁楼

位于曹县城北4.8公里。聚落量南北长块状,东西60米,南北70米。东西大街1条,村东南角有1坑。汉族,有张、陆2姓,张姓为多。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梁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筑楼,取名梁楼。后他姓入,梁氏绝,仍袭旧名。

李草庙

位于曹县城东北3.8公里。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各60米。汉族,有李、张2姓,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据《李氏宗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今古营集镇李楼,永乐间(1430-1424年)迁此,因建一座草顶庙宇而得名。目前已拆迁。

沈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5公里。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均长120米,东西大街1条。村西南和东南角各有1坑塘。汉族,有沈、潘、张、王4姓,沈姓为多。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据《沈氏宗谱》载:明洪武初年,沈氏七世祖讳显荣自山西洪洞县迁定陶西关。明末十七世祖讳德,自定陶分支于此,以姓名村沈庄。目前已拆迁。

邵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4.8公里。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100米,南北120米。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村东南角有1坑塘。汉族,有王、周、朱3姓,朱姓为多。属北邵庄村民委员会。参见北邵庄《邵氏族谱》:八世祖由邵庄迁此,因建楼而得名。目前已拆迁整体迁北邵社区。

牛楼

牛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牛楼、王庄2个自然村。人口1387人,1.84平方千米。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2021属牛(梁姓是怎么来的)-第1张图片

位于曹县城北5.2公里,青菏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650米,南北450米。汉族。有刘、董、牛等姓,刘姓为多,为牛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牛楼、王庄2个自然村。据《牛氏族谱》载:“吾始祖讳从东,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同兄讳小大,自山西安潞安府长子县东兴里,迁至山东定陶东二十余里,村名小左。"后分支迁此,因筑楼而名牛楼。

北王庄

位于曹县城北5.2公里,青菏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南北200米,东西180米。汉族,多牛、吕姓氏。属牛楼村民委员会。据《牛氏族谱》载:“吾始祖讳从东、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同兄讳小大,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东兴里,迁至山东定陶东二十余里,村名小左。又有迁(曹)堤南王庄者。”即此。明洪武间(13693-1398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命名王庄。牛氏迁入,王氏绝,仍袭用旧名。1987年4月,为避同名,由曹县人民政府改名北王庄。

卢寨

卢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卢寨、后武新庄2个自然村。总人口979人,面积1.84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东北6.6公里,曹北河东侧,聚落呈南北长方形。汉族。多卢姓。为卢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卢寨、后武新庄2个自然村。总人口979人,面积1.84平方千米。据《卢氏初修族谱序》载:卢氏为曹郡旧族,元时,营室冉固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移居绥宁集,遂于金刚河以北田间围村筑寨,以姓命村卢寨。

后武新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6.8公里,前武新庄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袁、武、王、岳、李5姓,袁姓为多。属卢寨村民委员会。据《武氏家谱》记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武氏始祖自山西洪洞迁至曹邑西南三十里许,名村武新庄;又迁牛角嘴(后改名武道口),因兵燹河患复迁西关;清道光七年(1827年)定居于此,清末六世祖讳云瑞析此,取名如是。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磐石里,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第一区(城关),1949年仍属第一区。1953年10月属城关镇,1958年9月属东方红人民公社,同年11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复名城关镇,属之。1985年11月城关镇改为曹城镇,仍属之。2006年9月,设磐石街道,卢寨属之。

如今卢寨村人居环境优美,成为宜居美丽乡村。

卢寨新农村建设鸟瞰图

卢寨村鸟瞰

新农村

美丽庭院

街道整洁

生态美

新农村道路畅通

新农村

生态美

卢寨工业园俯瞰图

园区内村民朱全阁赶制起塑制藤椅

目前,卢寨工业园入园项目已达7家,预计年底实现产值4.6亿元,税收2000余万元,有700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月人均收入达4500元。

卢寨村具有工艺品生产加工传统,2002年春,由于工艺品销售业务关系,村党支部通过一名加拿大朋友介绍,由本村两名党员卢志让、沈保龙带领3名村民,横跨印度洋远赴一万多公里的非洲马达加斯加从事工艺品加工原料拉菲草进出口贸易,这样一干就是二十个年头。因为我们村党员、群众吃苦能干、义气友善,很快就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立住了脚,受到当地政府、社会的一致赞许。已由当初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了拥有“通达”“振兴”“池翔”三家跨国进出口贸易公司、从业人员42人的规模化、产业化民营企业,品种也从当初的单一品种拉菲草发展到如今的拉菲草、玛瑙原石、红木、蓝湿牛皮及丁香五类系列品种。现在,卢寨村通过园区发展,把园区生产的一部分工艺品和户外家具远销马达加斯加、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市场青睐。截至目前,在马达加斯加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卢寨人有4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左右。

北朱楼

北朱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北朱楼、戴楼2个自然村。人口959人,面积1.28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4.3公里,北韩庄西面。东临青菏路。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王、刘、赵、朱4姓,朱姓为多。为北朱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北朱楼、戴楼2个自然村。据《朱氏族谱》载:朱氏于明初自陕西巩昌府徽州迁磐石镇。明嘉靖间(1522-1566年)河洋公自曹县城内迁此,因建楼而得名朱楼。为避重名,1958年改名北朱楼。

戴楼

位于曹县城北4.8公里,北朱楼西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340米,南北170米,汉族,有戴、陈、李、王、蔡等姓,戴姓为多。东西街1条,属北朱楼村民委员会。明初蔡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名村蔡楼。后有戴氏迁入,清中叶,改名如是。

吕庄

吕庄村委会驻地,辖吕庄、朱新庄、北韩庄3个自然村。人口697人,面积1.44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3.8公里,青菏路西侧。南连四级河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汉族,有王、吕2姓,王姓为多。为吕庄村委会驻地,辖吕庄、朱新庄、北韩庄3个自然村。倪集街道王吕集村《吕氏家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吕氏从北朱楼迁此村,以姓命名吕庄。

朱新庄

位于曹县城北4.1公里,青菏路西侧。村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60米,南110米,汉族,均系朱姓。属吕庄村民委员会。朱氏于1940年自北朱楼迁此建村,以朱姓取新建之意,故名朱新庄。

北韩庄

位于曹县城北4.3公里,青菏路西侧。村落呈块状。汉族,均为韩姓。属北朱楼村民委员会。1936年,佃户韩红德于此建村,取名韩庄。1989年9月,为避重名,改名北韩庄。

武楼

武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武楼、谭庄、张新安庄3个自然村。人口1573人,面积2.02平方千米。

武家楼在曹县城北五里。武家楼明属曹县北隅都,清属曹县北隅里。北隅为古曹县中心辖区,区域为曹县城内和北关,故武家楼又称北关武楼。解放后武楼属曹县曹城镇(今曹城街道),2006年曹县成立经济开发区,2011年武楼划入青菏街道办事处至今。曹县环岛小区北部、公园天下、澳洲大酒店、四季河公园、人民公园西部等地均占用武楼村地。

宣统二年(1910年)武楼位置图

2018年武楼社区(水岸城邦)卫星图

曹县城区图:武楼(水岸城邦)

武氏世居曹县城北十五里大石潭东(今普连集镇武老家),清顺治初年,武氏家族因人丁兴旺,氏族繁衍,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湖广武昌府通判、承德郎武氏九世祖武张联由今普连集镇武老家分支于曹县城北五里建楼房居住,名曰武家楼,简称:“武楼”。

清雍正八年进士、累官至六安直隶州知州武献出生于此。

原北平第二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武贞山出生于此。

武楼社区村碑

武楼社区碑文载:公元二零一二年政府进行城区规划开发,将原武楼和张新安庄两自然村拆迁合并,在其旧址建楼房统一安置,更名为武楼社区(水岸城邦)。武楼明末从武老家分支迁此定居为防水患建楼房居住而得名。

武献:字原陟,号月溪,清代山东曹州府曹县北隅里武家楼(今山东曹县城内武楼社区水岸城邦)人,明朝太仆寺卿武图功之元孙,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之孙。清顺治初年,因武氏家族氏族繁衍、人丁兴旺,武献的祖父武张联由丁荣里武老家(今普连集镇武老家)迁居曹县城北五里建楼房居住,名曰武家楼。清雍正七年(1729年)考中

五经魁

(全省第一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初任江南省五河县知县,改授江南省凤阳县知县,任凤阳知县九年,吏无渔民,沾实惠著。辩赈五次。著有赈务条规,督抚为之刊行江南省各州府县以此为法,百姓感恩为其立生祠祀之,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九年(1744年)两科乡试均任同考官为国家选取了大批人才,乾隆九年(1744年)升为六安直隶州知州,未至任卒于凤阳县县衙,百姓知道后农耕者哭于田地,祭奠者道道相望,路祭百里送行。

武贞山:(1900-1986年)原名元山,又名梦飞,20世纪20年代,就读 于北京国防医科大学,习基础课4年,专攻眼科3年,是该校高材生。他满怀“医学救 国”志向,为解除家乡人民疾苦,于1932年毅然回到家乡,创办曹县第一所官办医院 “平民医院”,自任院长。这所医院有30多名医生,在当时属医术先进、设备齐全的 医院,为解除曹县人民疾苦、培养西医人才和发展曹县医疗事业做出贡献。武贞山全心全力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然而黑暗的政治制度旧官僚的胡作非为,他看不惯军阀政府的重重恶习,于1936年愤然离职,出任山东省齐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整个抗战期间随国民党政府先后在武汉、重庆任上校军医,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民盟中央委员,日寇投降后随国民党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到北平出任北平市市立第二医院院长,1948年和平解放北平时是和谈代表之一,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北平解放后贞山公作为民主人氏,曾经出席过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言献策,建国后先在北平卫生局工作,又调回市立二院任院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份子,1969年被红卫兵组织遣返,返回家乡,十年浩劫期间贞山公长期蒙难在家乡简陋的卫生室里仍操旧业,虽然含冤受屈衣食无著,但仍不嫌艰辛,夜以继日的为家乡及外地之疾患者救死扶伤,深受家乡民众爱戴和赞扬。1979年贞山公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重回北京市立二院仍复旧职。1986年11月29日病逝。

武楼社区(水岸城邦)大门

武楼社区东部公园天下

武楼社区现状

武楼社区(水岸城邦)

谭庄

谭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北2.5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长江路南侧。村呈东西长方形,南北300米,东西500米,有南北街1条。汉族,有谭、李、戴等10余姓,以谭姓为多。属武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谭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得名。目前原址建融翔奥体城项目。

2018年谭庄开始棚改

张新安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2.8公里,南邻曹县橡胶助剂厂,西北接四级河网。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50米,南北120米。汉族,多张姓,属武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山西洪洞县民张新安携家迁此建村,遂以人命村张新安庄。

隆华店

位于曹县城北9公里,青菏路东100米,白花河南500米。东西50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方块状;有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副业有条编、木器加工、个体经营等。村有程、张王、李、赵、刘、冯、尹、韩、郝、崔11姓,程姓最多。为隆华店村民委员会驻地。人口1291人,面积1.09平方千米。据《程氏族谱》载:明初,程氏始祖讳俊由河南洛阳迁曹县城北,命村程河(野狼村)。明末,有祖讳隆华者迁此,开设客店,以讳命村隆华店。

田油坊

田油坊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田油坊、程李庄、苏堂、岳庄4个自然村。人口3293人,面积3.09平方千米。

田油坊党群中心

位于曹县城北8.6公里,隆华店东南,邻田郗路,东西380米,南北3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西南有学1处。汉族,以农为主,有条编和木器加工业。有田、李、赵、刘、尚、吕6姓,田姓最多。为田油坊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田油坊、程李庄两个自然村。据《田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田氏始祖讳好,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曹县城北二十里许居住,因开油坊而名田油坊。

程李庄

位于曹县城北9.6公里,隆华店村东。村东西150米,南北1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村内有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程、李两姓。属田油坊村民委员会。村名参见本镇隆华店条。清初,程氏后裔迁此,斯时亦有李氏迁来,因以二姓命村程李庄。

岳庄

岳庄村貌

位于曹县城东北8.3公里,西邻青岛路,南临田(集)郗(庄)公路。东西370米,南北2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副业有木料加工、铁器加工、条编、建筑等;有岳、武、王、李、张5姓,岳姓最多。为属田油坊村民委员会。据《岳氏族谱》载:宋岳飞三子霖之八世孙讳念一,明洪武间(1368-1398年)由南乐迁此,以姓命村岳庄。

田郗路岳庄村牌

苏堂

位于曹县城东北7.5公里,田郗路南侧。东西425米,南北24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苏、吴、赵、徐、刘、许、张、李、石9姓,苏姓最多。属田油坊村民委员会。据《苏氏族谱》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苏氏始祖讳世万,自山西洪洞县迁曹邑东北十五里卜居;清光绪间(1876-1908),后裔因建关帝庙堂,而名村苏堂。

西常寨

常寨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西常寨、西刘庄、东刘庄、东常寨、武陈楼5个自然村。人口2768人,面积3.13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东北8.8公里,岳庄北侧。东西400米,南北2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常、张、李、尹、吴、王、刘、孟8姓,李姓最多。为常寨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西常寨、西刘庄、东刘庄、东常寨、武陈楼5个自然村。据《常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氏始祖讳明由山西洪洞迁此,因筑寨而名常寨。明末,族人析居二村,此居西,故名。

西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9公里,鱼(台)曹(具)公路西230米,白花河南280米。东西250米,南北240米,聚落略呈方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李、张、周、祝4姓,李姓最多。属常寨村民委员会。参见下文东刘庄条。后扩展为二村,此居西,故名西刘庄。清末,李氏等迁入,村名未改。

东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9公里,鱼(台)曹(县)公路东40米,白花河南140米。东西300米,南北23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全村刘姓。属常寨村民委员会。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始祖讳升由山西洪洞县迁曹县梁堤头南刘庄;九年(1376年),又迁城东季集之郭庄(今属王集镇)。清顺治间(1644-1661年),祖讳过从季集刘庄迁此,仍名刘庄。后析为二村,此居东,名东刘庄。

东常寨

位于曹县城东北8.8公里,白花河南0.5公里,田(集)郗(庄)公路北235米。东西750米,南北64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村东南有学校1处。汉族,以农为主,有张、李、朱3姓,张姓最多。属常寨村民委员会参见西常寨村条。

武陈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8.6公里,田(集)郗(庄)公路东北50米。东西324米,南北21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兼有铁业、木器加工业;有武、陈两姓,陈姓为多。属常寨村民委员会。综合《陈氏族谱》、《武氏族谱谱》载:明初,陈氏自山西洪洞迁定陶城南八里田集北陈楼,明永乐间(1403-1424年),后裔迁此。明万历间(1573-1620年),武氏自今本镇武老家迁此,遂以二姓合称武陈楼。

温庄

温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温庄、程河、谢庄、米庄、纪庙、黄庄、高庄户、梁楼、李堂、辘轳湾10个自然村。人口3915人,面积4.31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东北6公里,曹北河北50米。村东西420米,南北335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村,汉族,以农为主。有程、李、王、张、米、刘、赵7姓,程姓最多。为温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温庄、程河、谢庄、米庄、纪庙、黄庄、梁楼、辘轳湾8个自然村。据《温氏族谱》载:明建文间(1399-1402年),温氏始祖讳开衍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命村温庄。后程、李等姓迁入,温姓迁出,村名仍旧。

程河

位于曹县城北6公里,东临青菏路。村东西285米,南北24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程、李、潘、管、张、赵6姓,程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据《程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程氏始祖讳井字书达自洛阳迁此,原名野狼村。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傍河而居,故更名程河。

谢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6.5公里,温庄东北,纪庙西侧。村东西120米,南北6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兼有苇编业;有谢、武两姓,谢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据《谢氏族谱》载:明永乐间(1403-1424年),谢氏由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定陶县东铁渠村;明末,有祖讳伯镐(太学生)迁曹县东北十二里居之,以姓名村谢庄。

米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6.3公里,纪庙村北,北临田(集)郡(庄)公路。村东西130米,南北6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村有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米、李、王3姓,米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据《米氏族谱》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米氏祖讳昭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命村米庄。

纪庙

纪庙村

位于曹县城东北6.5公里,田郗路南侧500米。东西415米,南北32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汉族,以农为主;有陈、赵、王3姓,陈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综合《纪氏家谱》、《陈氏族谱》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纪氏始祖讳永康由山西洪洞迁此,因建关帝庙而名纪庙。明末,陈氏从二十里铺迁来,后纪氏迁出,村名依旧。

黄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6.5公里,青岛路西侧,曹北河北450米。东西120米,南北6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黄、张、曹3姓,黄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据《黄氏族谱》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黄氏始祖讳礼自山西洪洞迁此,以姓命村黄庄。

高庄户

位于曹县城东北6.4公里,曹北河北450米。村东西130米,南北6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均曹姓。属温庄村民委员会。综合《高氏族谱》、《曹氏族谱》载:明初高氏由山西洪洞迁曹县东北十二里即此,以姓名村高庄户。永乐间(1403-1424年),曹氏始祖讳普会由山西潞城迁山东定陶西北曹楼;万历间(1573-1619年),后裔迁此,村名仍旧。

梁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6公里,辘轳湾村北侧,京九铁路西侧。东西325米,南北255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兼有条编业。有柴、杨、岳、刘、尹、李6姓,柴姓最多。为温庄村民委员会。综合《梁氏族谱》、《柴氏族谐》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梁氏祖讳平字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建楼而名梁楼。清顺治间(1644-1661年),柴氏祖讳敬济,由曹县西北王庄迁来。后梁姓迁出,村名仍沿旧称。

李堂

位于曹县城东北6.7公里,辘轳湾西南侧,曹北河北400米。东西250米,南北18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曹、张两姓,曹姓最多。属温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吾族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曹县东北十三里许,因开饭堂,故名李堂。又据《曹氏族谱》载:洪武元年(1368年),曹氏始祖自山西潞州城迁定陶西北曹楼,永乐间(1403-1424年)普刚公迁此,村名仍旧。

辘轳湾

位于曹县城东北7.2公里,京九铁路西侧,曹北河北655米。东西375米,南北155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李、岳、王、石、宋、朱6姓,李姓最多。属梁楼村民委员会。明成化间(1465-1487年),有岳姓从倪集岳楼迁此建村,因聚落呈辘轳把式,且南临曹北河拐弯处,故名辘轳湾。

莘冢集

人口4311人,面积4.83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西北8.2公里,白花河北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均为500米。南北大街1条,东西街2条。村南500米处为莘仲国君墓。汉族。有赵、刘、杨等20姓。以农为主,兼有服务、装卸、修理、商品零售等行业。逢古历一、六成集。莘南、北、东、西、东南、兰场6个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清本《曹县志》载:莘冢集地域,夏朝为有莘国,系古有莘(有侁)氏族发祥地,商相伊尹生此,有莘仲国君墓。明初,山西洪洞民迁此,村名伊尹耕莘太平寨。明中期成集,依莘仲君改名莘仲集,今为莘冢集。

2021年6月18日作者对莘冢集遗址及古槐抱子进行考察,整理如下:

夏朝莘仲君墓和莘国故城遗址位于莘冢集村南500米高岗处。旧有禹母祠、禹王庙、阿衡祠等。1976一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上部为周、商、岳石文化,发现台阶、柱础、灶等旧遗址,下部出土有蛋壳黑陶杯等陶器,为

龙山文化

。该遗址为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堆积,已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康熙二十四年的《兖州府曹县志》中记载:“莘仲城,在县北十八里,本夏之有莘国,伊尹耕此,今名莘冢集,以有莘仲国君之墓也。”又有“莘仲君冢,在城北莘冢集,古莘仲君墓,汤妃母家。”的记载,可知有莘国国君莘仲君的陵墓的确就在莘冢集,现在的莘冢集堌堆据说就是莘仲君的陵墓。

伊尹

史籍记载:“夏末,伊尹生于空桑之中,被有莘国君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所以,既然伊尹出生在空桑之中,并且耕于莘野,曹县应该是伊尹的故乡。后来,伊尹护送有莘国公主嫁给商汤,商汤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最初建立的都城亳就在曹县县城西南。伊尹不但做了商汤的厨师,还做了商汤的右相,伊尹名字中的“尹”其实是一个官职名称,而他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伊挚,小名阿衡。为纪念伊尹,在有莘国旧址曾建有阿衡祠,迎门照壁上刻“三聘之居”四字。2017年5月,曹县青菏办事处莘冢集村的群众在修桥时挖出一块石碑,这块普通的石碑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有人发现断裂的石碑上面居然刻有汉字,仔细辨认后发现是“三聘遗迹”四个汉字。这块石碑的出土为伊尹故里在曹县莘冢集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在曹县出土的“三聘遗迹”石碑

同样,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曹县志》中也有阿衡祠的记载:

明嘉靖二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崇俭在拜谒莘冢集的阿衡祠时,还留下了一首题为《伊尹祠次陈韵》的诗:

东周列国初年,有莘国被周平王废掉,并入了晋国,称莘地。从此,有莘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历史结束了。

莘冢集遗址位于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莘冢集行政村内东端。东南距县城10公里,南距百花河500米,东距菏商公路、西距曹兰公路、北距红卫河南支各约4.5公里。现堌堆南北168米,东西192米,总面积32256平方米。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从遗址中部穿过,将遗址分成南北两个土丘,南土丘稍高出四周地表,北丘高出地表约2米。保存基本完好。

曹县莘冢集遗址,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县莘冢集遗址

古槐抱子

在莘冢集北村祝发亮院内有株老槐树,胸围213厘米,树干高约2.8米,整个树高4米以上,外观看整个树干枯死,已无树皮,唯有阴面有部分存活,堪称奇迹。

祝发亮的家,已看到有槐树,静静暗藏宅院中,知晓者少

超市北边这家是祝发亮的家

树干已空,里面生有三棵枸杞树,胸围达32厘米

树干中的枸杞树,有120多年历史

由于天旱,枸杞叶大部分脱落

房东说去年枸杞结好几捧枸杞子

枸杞树叶子大多脱落,尽显沧桑,古槐树郁郁葱葱

这位热心村民领我看古槐树

古槐树中生三棵枸杞

阴面部分树干树皮完整,尽显沧桑,房东用铁杆支掌树干

《曹县志》主编的徐子红老师和曹县乡土历史研究者酆鸿师弟及农民作家岳喜锋老师一同来此调研,根据村史和历史,推测该古槐树很可能为明朝所植,“槐树抱子”实乃一大奇观,在鲁西南地区绝无仅有。

2021年8月21日拍摄,槐树已结果,枸杞已开花

2021年8月21日拍摄

2021年8月21日拍摄,枸杞已开花

中国好人赵传博

刘庄园

位于曹县城西北13.4公里,,南临东鱼河南支。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长360米,宽300米。全村5汉族,有刘、王2姓。为刘庄园村民委员会驻地。人口718人,面积1.14平方千米。明初,刘氏自刘庄(今属本县青岗集镇)迁此,后王氏由山西洪洞相继迁来。因围村筑寨成园,故名刘庄园。

前张庄

前张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前张庄、新张庄2个自然村。人口728人,面积1.02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西北12.4公里,南邻奶奶庙,北临东鱼河南支。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长280米,宽200米。东西中心大街1条。2汉族,皆张姓。为前张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前张庄、新张庄2个自然村。据《张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张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又迁定陶郎集,复迁曹县西北倪集。清乾隆(1736-1795)间,徙此建村,因居原张庄之南,故名。

新张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2公里,东鱼河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大街1条,宽4.5米。2汉族,全系张姓。属前张庄村民委员会。清康煕间(1662-1722年),张氏由定陶县郎集迁至曹县倪集,后又迁此建村。因其村北原有二个张姓村,故名新张庄。

岳楼村民委员会,辖岳楼(真武庙)、岳平楼、关帝庙、奶奶庙、沈庄、前岳楼6个自然村。人口2052人,面积3.14平方千米。

关帝庙

位于曹县城西北12.3公里,岳平楼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60米,南北15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岳、张2姓,岳姓为多。属岳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岳氏霖祖由京师大名府南乐迁此,因傍关帝庙建村,故名关帝庙岳楼,简称如是。

奶奶庙

位于曹县城西北12.1公里,关帝庙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长300米,宽160米,东西街2条,均宽4.5米。汉族。有岳、赵2姓,岳姓较多。属岳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岳氏自南乐迁此。因建村于奶奶庙侧,曾名奶奶庙岳楼后简称如是。

岳平楼

位于曹县城西北12.5公里,关帝庙北侧。聚落呈南北长方形,东西150米,南北130米,东西街2条,均宽4.5米。汉族。有岳、连2姓,岳姓较多。属岳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岳氏由南乐迁此建村,曾打七眼井,筑八座平顶楼,遂以姓名村岳平楼。

贞姑庙 (真武庙岳楼)

位于曹县城西北12.4公里,岳平楼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500米,南北250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岳、李、丁3姓,岳姓较多。岳楼村民委员会驻地。清初,岳氏自岳楼(今属本县倪集街道)分支于此立村,因村中建贞姑(真武)庙而得名。

沈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1.7公里,前岳楼北侧。聚落呈南北方形,东西220米,南北18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岳、马、沈、郑、李5姓,岳较多。为岳楼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沈氏家谱):明洪武间(1368-1398年),沈氏自山西洪洞迁曹邑南关,后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沈庄。后岳、郑诸姓相继迁来,沿用今名。

前岳楼

位于曹县城西北11.6公里,沈庄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50米,南北220米,东西中心街1条。汉族。有岳、李2姓,岳姓为多。属岳楼村民委员会。清康熙间(1662-1722年),岳氏自本乡岳平楼迁此建村。村民岳佐章饲骏马一匹,名“杆草黄”,遂取村名为杆草黄岳楼。后觉不雅,依处岳平楼之南而易名前岳楼。

岳店

岳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岳店、北刘庄2个自然村。人口1123人,面积1.79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11.8公里,石楼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450米,南北150米。1条东西大街与1条南北街在村东交叉。汉族,有岳、张安、石、崔5姓,岳姓较多。为岳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岳店、北刘庄2个自然村。清康熙间(1661-1772年),岳氏自小岳庄(今属本县倪集)迁此建村,因开设客店而得名。

北刘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2.6公里,岳店北侧,北临东鱼河南支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50米。东西中心大街1条。4汉族,全系刘姓。属岳店村民委员会。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祖讳震由山西洪洞迁至山东曹县打铁刘庄。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世祖三门市尚节迁至曹县城西北二十五里,故名北刘庄。

郜路嘴

郜路嘴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郜路嘴、宋庄2个自然村。人口926,面积1.52平方千米。

郜路嘴村村牌

郜路嘴村村碑

位于曹县城西北10.4公里,聚落呈南北长方形,南北400米,东西300米。东西、南北大街各3条。汉族。有宋、张、程、刘、孙、杨6姓,宋姓较多。为郜路嘴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郜路嘴、宋庄2个自然村。明嘉靖间(1522-1566年),郜氏迁此建村,因处于十字路口而取村名郜路嘴。后有宋、张、程、刘、孙、杨等姓相继迁入,村名依旧。

宋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0公里,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50米,南北70米。东西街2条。汉族。有宋、孙2姓,宋姓较多。属郜路嘴村民委员会。据《宋氏家谱》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宋氏祖奉诏自山西洪洞迁于山东曹县北宋家村,后称宋庄。

附:郜路嘴村的古槐树

沿中心街向西行约300米。就到了古槐树所在胡同口。

向南30米就是古槐树,树枝已遮盖胡同,经过的村民都弯腰过去。

胡同口西边一家位置

古树位置在宋曹伦老宅,宋曹伦已去世,伴随古槐树90多年。老宅已没人居,院内荒草胡kuo栝,其子宋志友继承老宅,天晚未拜访。询问附近几位年长村民,都说不出此树有多大年龄了,宋曹伦在的时候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说有200多年了,这样看来树龄应在300年以上。现在看到的树干部分已枯,树头已折断,是从旁边发的新枝,如今枝繁叶茂,花蕾很多。现在村民叫此古槐树槐姑娘,这和我县其他地方的对古槐树称谓不同(其他地方都叫老槐树爷、槐神、槐神爷爷等)。目测该树高6米以上,冠幅10米以上,胸围70厘米以上。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宋氏在此村至少400年以上。按我县其他有槐树的村史看,植槐是怀念故土的表现。如果宋氏迁此居住并植槐的话,此树树龄在400年以上。

陈庄

陈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陈庄、焦庄、岳泗庄、谢楼4个自然村。人口1974人,面积2.81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西北10.2公里,谢楼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00米,南北150米。东、西、南、北街各2条。汉族。有陈、杨、戴3姓,陈姓较多。为陈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陈庄、焦庄、岳泗庄、谢楼4个自然村。据《陈氏家谱》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陈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有戴氏居住,并从事打席业,故人称打席戴庄。后陈姓渐众,方改名为陈庄。

焦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1.2公里,岳泗庄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80米,南北8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王、戴、纪3姓,王姓为多。属陈庄村民委员会。据《戴氏家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戴氏奉命由山西洪洞县枣梨村,迁至曹县城西北二十里花池,后分支于此。其时因焦氏人众,依姓名村焦庄。后王、纪两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

岳泗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11.2公里,焦庄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50米,南北50米。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多为汉族,亦有傣族。有伊、岳2姓,伊姓较多。属陈庄村民委员会。据《岳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岳氏名泗者携家迁此建村,因其智力过人,遂以其名命村岳泗庄。

谢楼

位于曹县城西北10.4公里,陈庄北侧,南临李钟沟。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80米,南北5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谢、刘2姓,谢姓较多。属陈庄村民委员会。据《谢氏家谱》载:“谢氏原籍南京金陵府乌衣巷,始祖由明会试第七名进士钦加二品总镇;此后,随永乐北征,戾止渔台县,今有卸甲寺可证。数年后二门太学生伯镐住曹县城西北。”因建楼,故名谢楼。

周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8.5公里,莘冢集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50米,南北7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有李、葛、刘3姓,李姓为多。人口745人,面积0.33平方千米。为周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李氏家谱》载: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入此村。因该村原为周氏居住,名周庄。李氏迁来,村名未改。

张店

位于曹县城西北12.4公里,北刘庄东侧,东鱼河南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均长25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呈十字形,汉族,有张、徐、管、吕、宋、刘、赵、朱、王9姓,徐姓为多。古历三、八成集。人口809人,面积2.44平方千米。为张店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张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张氏始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清乾隆间(1736-1795年),此村成集市,名风火集。因张氏客店兴隆,改名张店集,简称如是。

石楼

石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石楼、张胡庄2个自然村。人口1005人,面积1.79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11.4公里,岳店东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均为200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石、张、赵3姓,石姓为多。为石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石楼、张胡庄2个自然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石氏始祖讳林字玉由泰安州迁曹县城西新驿塔,其后裔转迁于此。原有刘氏居之,黄氏蹱至,名刘黄庄;后因石氏迁入起建高楼,遂改名石楼,沿袭至今。

张胡庄

位于曹县城北11公里,张菜园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50米;东西街1条。汉族,全系张姓。属石楼村民委员会。据《张氏家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张公讳度文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曹邑。”因度文公牙齿脱落,人送绰号没牙虎,遂以此命村张虎庄。因“虎”、“胡”谐音,演称今名。

张菜园

位于曹县城北10.7公里,石楼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450米,南北100米。东西中心大街1条。汉族,全系张姓。为张菜园村民委员会驻地,人口1432人,面积1.68平方千米。据《张氏家谱》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七世祖张道陵之后裔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开荒挖海子圈地取名张海子。后因村民多喜种菜,遂更名为张菜园。

张氏民宅

曹县青菏街道张菜园村张氏民居

这是曹县年代最老,保存最好,仍然有人居住的两层楼民居,对研究鲁西南明清建筑有重要意义,2021年6月被曹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曹县历史建筑,命名为“张菜园张氏民居”,编号CX02-001,足见地位之高。该建筑是明朝张氏立村二世祖张从义所建,张从义后人张建立和张俊德介绍,是为了抵御黄河水患避难场所。张从义是大明勒授修职郎,明朝八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县级。张从义建楼时家境并不殷实,建楼后不久,授职郎也不做了。当时此楼有出厦,有立柱。每次黄河泛滥时,张氏族人都躲在此楼上躲过黄灾。由于淤积和洪水作用,后来翻建时立柱和出厦也去掉了。乾隆年间重建时,扒地基扒砖扒了六七尺深仍未扒到底。目前已知记载有: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春二月重建,主人是张志书,泥水匠张宏祥、张宏建(现)。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主人张贵仁同泥水匠刘玉德、刘玉亮,木匠张文风重修堂楼三间。

大明勒授修职郎张从义之墓碑,在民居南400米,目前还没有列入保护

丁堂

丁堂村民委员会驻地,辖丁堂、陈楼、朱庄3个自然村。人口1974人,面积1.25平方千米。

丁堂村碑

位于曹县城北10.5公里,山东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40米,东南110米。东西中心街1条。汉族。有丁、张、李3姓,丁姓为多。属丁堂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丁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因于村内修建祠堂而取名丁堂。原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厂丁汶生出生于该村。

资料由曹县乡土历史研究者酆鸿师弟提供,来自《当代菏泽人》

朱庄

位于曹县城北10.3公里,张菜园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00米,南北5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李、张2姓,李姓为多。属丁堂村民委员会。宋代,朱氏居此,渐成村落,因姓而得名。后张、李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

陈楼

位于曹县城北9.8公里,丁堂村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420米,南北350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陈、刘、曹3姓,陈姓为多。属丁堂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陈氏由山西洪洞迁至曹邑西北魏湾之陈潭,后迁此;因建楼而名陈楼。

陈楼村西南角大坑旁古桑树,树龄约130年

古桑树枝繁叶茂

徐楼

徐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徐楼、邢庄2个自然村。人口534人,面积0.82平方千米。

位于曹具城北9公里,邢庄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30米,南北11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徐、刘、纪3姓,徐姓为多。为徐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徐楼、邢庄2个自然村。据《徐氏家谱》载;明洪武初年,徐氏始祖讳二老自山西洪洞迁至曹邑北徐集,其后裔南迁八里坪,因建楼而名徐楼。

邢庄

邢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北9公里,徐楼南侧。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长300米,宽22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于村中心呈十字形。汉族,全系邢姓。属徐楼村民委员会。据《邢氏家谱》载:明初,邢氏始祖讳明自山西洪洞迁居鲁曹西邢寨。后分支迁此建村,以姓命名邢庄。原山东省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邢来田出生于此村。

邢来田 1944年1月生,曹县青菏街道邢庄村人。1963年,考入青岛医学院。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毕业分配到曹县倪集医院当医生。1973年2月,调任曹县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9月,任曹县卫生局局长、党组书记。1983年2月, 任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党组成员。1984年2月,任菏泽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同年8月,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4月,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5月,任青岛医学院院长,后改任党委书记, 同时兼任青岛市科协副主席、青岛医学会副会长。1992年6月,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1997年12月起,先后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常委。

本资料由曹县乡土历史研究者酆鸿师弟提供,来自《当代菏泽人》

明庄

明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明庄、郜堌堆2个自然村。人口586人,面积1.18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8.8公里,郜堌堆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10米,南北60米。东西中心街1条。汉族。有明、张2姓,张姓为多。为明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明庄、郜堌堆2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明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名明庄。后张氏迁入,村名未改。

明庄村碑

郜堌堆

位于曹县城北9.2公里,明庄北城。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120米,南北70米。东西街1条。汉族,全系郜姓。属明庄村民委员会。据《郜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郜氏先祖讳台,育子三人,其三子泽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堌堆,故以姓得名。

郜堌堆系新石器时代至汉的村落遗址,位于青菏街道郜堌堆村西北约。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普查。现堌堆南北长68米,东西宽66米,总面积4488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此开荒,造成堌堆呈五层台阶式梯田。现地面之上堌堆东西、南北各48米,高约5米,平面为圆形。堌堆突起,远远即可望见,堌堆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郜堌堆遗址

该堌堆包含龙山文化、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文化时期的有泥质灰陶方格纹陶片和夹粗砂蓝纹罐和石刀、石斧、石镰、骨锥等遗物;商代的有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豆、盆、钵、瓮等。从其堌堆东侧断面可以看出,暴露有灰土层、夯土块和汉代的墓葬、陶片。郜堌堆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各时期不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演变以及中华民族起源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龙山时期的石器,对于研究原始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郜庄

位于曹县城北9.2公里,郜堌堆东侧,白花河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100米,南北110米。东西街1条。汉族,全系郜姓。人口871人,面积0.90平方千米。条草编工艺品加工专业村。为郜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参见前条《郜氏家谱》。民国时期,郜氏从郜堌堆分迁于此,取名郜庄。

后窑

后窑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后窑、前窑2个自然村。人口1316人,面积1.30平方千米。

220国道后窑村牌明显出错误:后尧。

学校名字也写成后尧,不该出现此情况。

《说文解字》“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窑,烧瓦灶也。”窑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

位于曹县城北8.8公里,220国道北侧500米。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20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全系张姓。为后窑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后窑、前窑2个自然村。据《张氏家谱》载: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为张无伦村。后因张氏以烧制陶器为业,且村处窑后,遂更名为后窑。

前 窑

220国道前窑村牌

位于曹县城北7.9公里,220国道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全系赵姓。属后窑村民委员会。此村原处高岗之上,只住一户张姓,故名张岗。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城北谭庄;清初,分支于此。后张氏外迁,因村处窑前,故更名前窑。

胡庄

胡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胡庄、赵庄2个自然村。人口582人,面积0.87平方千米。

胡庄村牌

于曹县城西北6.6公里,220国道西侧。聚落东西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12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周、张、赵、刘、王5姓,周姓为多。该村为早苔蒜种植专业村。为胡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胡庄、赵庄2个自然村。明初,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内建小庙一座,故名胡小庙。年久庙毁,改称胡庄。后张、周、赵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

赵庄

赵庄村牌

位于曹县城西北7.1公里,220国道西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60米,南北100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赵、王、沈、潘、张5姓,赵姓为多。属胡庄村民委员会。据《赵氏家谱》载:明初,赵氏由山西洪洞迁于山东曹县城北关外,名赵庄。后分支于此,袭用原名。

赵楼

赵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赵楼、祝庄、余庄、戴庄、毛庄5个自然村。人口1583人,面积2.40平方千米。

赵楼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2021属牛(梁姓是怎么来的)-第2张图片

位于曹县城北7.6公里,220国道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400米,南北20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赵、王、胡、刘4姓,赵姓为多。为赵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赵楼、祝庄、余庄、戴庄、毛庄5个自然村。明初,赵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建楼而得名。

祝庄

祝庄

位于曹县城北8公里,220国道拐角北侧。西北靠白花河。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50米,南北10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全系祝姓。属赵楼村民委员会。据《祝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祝氏始祖讳岳字同甫,自山西洪洞迁至城武白店,后转迁于此建村,以姓的名祝庄。

祝庄村貌

余庄

余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北7.7公里,220国道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380米,南北20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张、李、宋、祝4姓,张姓为多,属赵楼村民委员会。原为余氏建村,名余庄。据《张民家谱》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氏七世祖讳道陵迁曹县张大庄(属本乡张菜园村)。民国二十ー(1932年),张氏分支迁此,余氏迁出,仍袭原名。

戴庄

戴庄村牌

位于曹县城北7.6公里,220国道北城。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75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全系戴姓。属赵楼村民委员会。据《戴氏家谱》载:“吾戴氏系出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北四十五里枣梨村歪槐村。始祖明初迁居山东曹州府曹县西二十里莲花池,今名之为戴老家,即旧址也。”后分支迁入此村。因是村为袁氏始建,名袁庄。后袁氏迁出,方改名戴庄。

毛庄

位于曹县城北7.9公里,220国道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350米,南北26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全系毛姓。属赵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借居庙内,名毛庙。后庙塌,更名为毛庄。

红庙寨

红庙寨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红庙寨、王线庄、程庄3个自然村。人口1845人,面积2.23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6.8公里,三干沟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550米,南北200米。村东有南北大街1条,东西大街3条。汉族,有程、李、蔡3姓,程氏较多。为红庙寨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红庙寨、王线庄、程庄3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程氏自山西洪洞迁入曹县城北野狼村(即今程河),后又转迁于此。因于村内筑庙,墙皆红色,遂取村名为红庙。后绕村高筑寨墙,又易名红庙寨。

王线庄

位于曹县城北6.7公里,红庙寨西侧。聚落呈南北长方形,东西500米,南北200米。东西、南北大街各2条,交叉成井字形。汉族;有张、李、孙、樊4姓,张姓较多。属红庙寨村民委员会。明初,王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以纺纱绩线为业,故名王线庄。张氏原居赵楼,后王、张两姓相对易村而居,未更村名;有孙、樊、李等姓踵至,村名仍旧。

程庄

位于曹县城北7.1公里,红庙寨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400米,南北280米。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程、李、蔡、孔、刘、宋、孟、傅8姓。耕地363亩。属红庙寨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由山西洪洞迁入曹县城北野狼村,即今程河。明朝中期,复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为程庄。

杜庄

杜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杜庄、刘庄2个自然村。人口999人,面积0.50平方千米。

青菏路杜庄村牌

位于曹县城北7.8公里,青菏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380米,南北30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李、武、吴、石、余、赵6姓,李姓较多。为杜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杜庄、刘庄2个自然村。据《李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入杜庄。后杜氏迁出,村名未改。

刘庄

位于曹县城北9公里,青菏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20米。东西街1条。有刘、张、岳、路、崔5姓,张姓为多。属杜庄村民委员会。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由山西洪洞迁入张无伦庄(今后窑村);清乾隆间(1736-1795年),复迁此建村,以姓命名刘庄。

张广泗 (张泗庄)

张广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张广泗、兰楼、史庄口3个自然村。人口1398人,面积1.89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5.6公里,山东路西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500米,南28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张、孟、吕、王4姓,张姓为多。为张广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张广泗、兰楼、史庄口3个自然村。据《张氏家谱》载:明初,张氏祖讳用,由山西洪洞迁曹邑西北十二里向化郡,有名张广泗者德高望重,故村名张广泗。

张泗庄张斌墓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古墓葬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张泗庄行政村张泗庄村南30米 ,山东路西侧,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 。

兰楼

位于曹县城北5.8公里,220国道东侧。聚落呈长方形,东西150米,南北120米。汉族,全系兰姓。属张广泗村民委员会。据《兰氏家谱》载:“明初,始祖讳壹,世居山右沁州之武乡,从母避地而东,得曹之李遇春屯,遂家焉。”成化间(1465-1487年),转迁于此,因盖楼而名兰楼。

史庄口

220国道史庄口村牌

位于曹县城北5.4公里,220国道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80米,南北7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史、程2姓,史姓较多。属张广泗村民委员会。据《史氏家谱》载:明初,史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曹莘野之南,临河建村,名史河。后改名史庄口。

史庄口村碑

路庄寨

路庄寨村碑

路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路庄寨、傅庄2个自然村。人口1476人,面积1.72平方千米。

位于曹县城北6.1公里,220国道东500米。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均为20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宋、王、刘3姓,宋姓为多。为路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路庄寨、傅庄2个自然村。明永乐三年(1405年),路氏奉诏由山西洪洞迁曹县城北路楼村。清初,转迁于此,以姓命名路庄,后因围村筑寨而改称今名。

傅庄

位于曹县城北6.2公里,路庄寨东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50米。东西街2条。汉族。有傅、李、张、程、甄、罗6姓,傅姓为多。属路庄寨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傅氏自山西洪洞迁至南阳。明中期转迁于此建村,以姓命名傅庄。后李、张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

张大庄村民委员会,辖张大庄、胡楼、吕庄3个自然村。人口1671人,面积1.82平方千米。

张大庄

位于曹县城北9.8公里,莘冢集西北1公里,西距李钟沟50米。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250米,南北120米。东西街、南北街各2条。汉族。有张、刘、胡、甄4姓,张姓为多。为张大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张大庄、胡楼、吕庄3个自然村。据《张氏家谱》载:明洪武八年(1376年),张氏七世祖讳道陵,其后裔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旁植白杨,遂名白杨村。后于村西建小庙二座,又名双庙。其后因村庄扩大方改称张大庄。另一说法是,排行老大(与张菜园是兄弟),古叫张大庄。这个张大庄,在明朝出了一个省教育厅厅长级人,刚解放时那人的旗杆墩子还存在。

胡楼

位于曹县城北9.6公里,莘家集东北1.5公里。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20米,南北5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胡、刘2姓,胡姓为多。属张大庄村民委员会。据《胡氏家谱》载;明初,胡氏祖在京为官,晚年引退,自南京徽州府歙县槐源村迁此建村,因筑楼而得名胡楼。

吕庄

位于曹县城北10.1公里,莘冢集北1.8公里。聚落呈东四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0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全系吕姓。属张大庄村民委员会。据《吕氏家谱》载:“始祖冕公,原出于山右洪洞县。自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迁民至鲁曹莘北四里,名吕庄。

曹县北部城区地图

青菏街道农民歌手玉米姐潘海霞在曹县诗词学会成立大会倾情歌唱

大美曹县

大美曹县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