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涧的拼音和组词(归入平声的入声字表)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03日 08:24 浏览: 15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它的声调、格式走向严格的规范化,形成一种格律诗。早在南北朝,诗歌就讲究声律,同时受骈体文的影响,诗歌中的对偶逐渐工仗。因此,从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现了不少暗合格律诗形式的作品。到了武后时代,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诗的形式了。那时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格律创作的实践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格律诗规范化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则可循。这种格律诗,唐代人叫作“近体诗”或“今体诗”,而称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或“古诗”、“古风”。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有专工近体的,有专工古体的,也有兼而工之的。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举考试,一律以近体诗为标准格式。近体、古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今天,近体诗又成为旧体诗了。

古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不等;句数不限;押韵一般虽是上句非韵,下句押韵,但允许句句押韵或中间换韵的。至于声调的平仄、字面的对偶一概不讲究。近体诗则有严格的要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的规则。它要求作者精心、巧妙地选择和利用汉字的声、韵、义等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使诗句具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乐曲般的节奏,在词语与句式上呈现出和谐的对称美,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格律今天在诗词界仍有重大的影响,人们看你做的旧体诗“及格”不“及格”,往往首先看这诗的格律合不合辙。

近体诗的字数、句数,比较简单,只要读了一些近体诗,可以无师自通。一句五个字的,叫五言诗;一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诗。句数有三种: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长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排律简称五排或五长;七言排律简称七排或七长。近体诗按字、句来分,只有两类六种。

学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韵、对偶这三项。对初学者来说,平仄难度较大些。有人因为读了相当多的格律诗,做起诗来照猫画虎,押韵和对偶基本合辙,但往往平仄不谐,学平仄成了学格律中的“拦路虎”。其实掌握平仄并不很难,只要具备了下面三个条件,作诗平仄就能“达标”:

一是学会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

二是学会每句、每首诗平仄配置的规则,这并不复杂;

三是掌握较多的同义而不同声的字和词,掌握多种词句组合形式,掌握诗词特有的句法变化等,这需要一定的文字修养。

前人学作诗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

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念诗,古时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是叫吟,也叫哼。诗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诗词用的四声,是古代四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语中,仍保留有入声。所谓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怎么样区别四声呢?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

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

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

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我们学辨四声不妨仿效现在小学生学汉语拼音辨四声那样,背四声组词:妈、麻、马、骂,波、脖、跛、簸……。小学生先跟老师读,以后自己背,用不了多久,就学会了辨别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也依次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他们学会了,查《新华字典》,就能按拼音拉丁字上标的四声符号,准确地读出每个字。我们学古四声,可以从读、背古四声组词开始。

古四声组词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东董冻笃 钟肿种烛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微尾未物

鱼语御月 枯苦库阔 梨礼利栗 佳解界黠 该改盖葛

真轸震质 文吻问物 昆捆困没 滩坦叹脱 间简涧吉

笺浅箭节 肖小笑削 交狡校脚 高稿诰阁 歌果个骨

涧的拼音和组词(归入平声的入声字表)-第1张图片

麻马骂陌 阳养漾药 庚梗更隔 丁顶定滴 蒸拯证职

尤有又亦 侵寝沁缉 憨喊憾合 盐琰艳叶 缄减鉴甲

这30个组词是参照《平水韵》(也叫《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编组成的。韵目如下:

上平声

一 东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鱼 七 虞 八 齐 九 佳 十 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 先 二 萧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涧的拼音和组词(归入平声的入声字表)-第2张图片

六 麻 七 阳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

一 董 二 肿 三 讲 四 纸 五 尾

六 语 七 麌 八 荠 九 蟹 十 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俭 廿九豏

去 声

一 送 二 宋 三 绛 四 置 五 未

六 御 七 遇 八 霁 九 泰 十 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个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入 声

一 屋 二 沃 三 觉 四 质 五 物

六 月 七 曷 八 黠 九 屑 十 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这里说明一下,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最多,在韵书里一卷装不下,分为上下两部来编辑,放在上部的为上平声,放在下部的为下平声,并非按阴平阳平来分的。上平声和下平声里都有阴平和阳平。

上列四声组词和韵目,我们没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而是通过读、背,掌握平、上、去、入各声发音和声调的特点,逐渐触类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个字,按平、上、去、入的调门,能准确地把它“对号入座”。譬如“改革开放”四个字,改——该改盖葛,属上声;革——庚梗更革,属入声;开——开慨忾克,属平声;放——方仿放弗,属去声。这四字依次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报”四个字,北——悲、背、贝、北,属入声,京——京、井、进、急,属平声,晚——玩、晚、万、物,属上声,报——包、保、报、不,属去声。这四个字依次为入、平、上、去。四声组词读、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调门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出类似上面那样的测验题,然后将答案同韵书核对,只要平声基本无误差,上、去、入,有点出入,关系不大。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及格”了。

上述30个组词和106个韵目,按南方音读,比较顺当;按普通话音和一些地方音读,则组词中的入声,分别读成平声、上声、去声。上声、去声都属仄声,对作诗填词平仄调配问题不大。读平声的,若辨认不清楚,作诗填词便会出韵或平仄不谐。初学格律的,往往由于不辨入声,作诗填词出现平仄、押韵不合辙的现象。于是有人主张,诗词的声韵应该根据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写旧体诗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来调声、押韵。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未被诗词界所普遍接受。

理由是:旧体诗之所以为旧体诗,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它句子中的平仄,句尾的韵脚,悉按传统的规范,沿用唐宋声韵。若按新四声调声押韵,也就不成其为旧体诗了。我国大概自元代建都北京起,官方口头用语,以北方话为基准,就逐渐没有入声了。(发源于元代北京的散曲,很讲究平仄,但无入声,可见那时已经“入派三声了”。)可是七百多年来诗词、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入声。京剧引自徽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完成于北京,可是它的唱腔、韵白,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入声。如果诗词按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来调声押韵,就好像京剧戏台上的诸葛亮改用京白唱、念一样,让人听起来总觉得别扭。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不要胶固于七百年前的历史中,来拼命地保存已经变味的所谓原汁原味,而应该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允许用鲜汤活水来谐音调韵,以满足当前大多数人的需要,适合当前的口味。这道理虽说不错,但是旧体诗谐音调韵的改革,并不那么简单。而今,老的诗词作者,——其中不乏造诣很深的名家——用“原汁原味”,驾轻就熟;而新加入这个队伍的——亦不乏后来居上者——往往在辨古四声上颇费周章,有的主张“鲜汤活水”,问题是谁来调制这“鲜汤活水”,怎样调制这“鲜汤活水”?这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旧体诗的声韵改革,便可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五四”运动以来,国内不少音韵学家,在谋求语音统一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中华诗韵》,主要是适应作新诗“押大致相近的韵”(鲁迅)的需要。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中华诗韵》所定的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诗韵新编》,照顾到做旧体诗的需要,每个韵部分平声仄声两大类,平声中分阴平、阳平,仄声类中分上声、去声、入声。它把《佩文诗韵》106个韵部加以归纳,大大简化了。这本书作为辨平仄的工具书,无疑给予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至于用于押韵,填词没问题;作近体诗则要视押韵要求的宽严而定:从宽,容许邻韵通押,此书可供备查,而且给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从严,要求按《平水韵》一韵到底,此书则不够用了。

历代科举考试,格律诗是必考的,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悉按朝庭颁布的韵书来调声押韵。隋朝是用《切韵》,唐朝是用《唐韵》,宋朝是用《广韵》,金、元、明、清都用《平水韵》,清朝改叫《佩文诗韵》,一直沿用到现在。科举考试早废除了,普通话早推广了,可是旧体诗还存在,但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根据现代四声来规范诗词声韵。我非常盼望那些主张“鲜汤活水”调声押韵的朋友们,编出“现代《佩文韵府》”来。这工程可能相当浩繁,需要诗词学界、音韵学界、文字学界、文史学界共同研究,协作编纂。要酌古参今,慎重对待历史遗产,积极吸收今人之创新;推行不可操之过急,在一定时期内,要兼顾新老作者,容许“原汁原味”、“鲜汤活水”并存。现在写诗填词是自愿、自由的,不像封建时代科考,钦定的韵部,必须一体遵照。在完备的、而不是零碎的新的韵部规范出现之前,《佩文诗韵》还是要用的。即使有朝一日“现代《佩文韵府》”果真出笼了,也应该容许爱好高古格调的作者,"率由旧章"。唐代诗歌之所以繁荣,原因很多,而文坛上的宽宏大度的氛围乃是重要因素。今体诗、古体诗共同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相竞互学,极少门户之见,更无垄断之虞。提倡诗词走向大众,立志于诗词改革的同志们,看看这段历史,也许可以“温故而知新”吧!

今人辨四声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掌握普通话读平声、而古读入声的那些字。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是勤读韵书。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广韵》、《佩文韵府》等韵书,可以先读简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诗韵》、1992年新2版《诗韵新编》等。读入声部时,把那些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挑出来,另抄一本,加深记忆,用时备查。

二是背诵作品。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近体诗或词里面放在仄声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声。从背诵诗词中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字眼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一般《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可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积、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百”、“亿”必是入声。

四是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铁”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上述第一、第二两法比较可靠,后两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韵书的基础上帮助记忆,不可视为规律。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TAGS:
最新留言
网站分类
文章归档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