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水上民族——疍族
你知道吗?潮汕地区生活着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水上民族——“疍族”,也称疍家人。疍家人是闽粤一带的水上居民,他们是神秘的海上“吉卜赛人”。
大约自先秦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越族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民族群体,便是疍族。关于“疍族”先祖的具体由来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早期南方汉族人;一说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斥,多年来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族。但学界多认为是古越人的后代。
▲疍族的渔船连在一起
疍家人一般在江海沿岸聚居,由于长期生存于水上环境之中,且又很少和陆上居民往来,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广东沿海的疍家水上渔民有两系,一系为古代的“东瓯”,即今之“瓯船”,又称“东溪渔民”或“浅海渔民”。他们主要活动在粤东沿海,讲的是闽南方言;另一支古代为“西瓯”,即今之“拖船”,又称“西溪渔民”或“深海渔民”。他们主要活动在珠江口和粤西沿海,讲的是粤方言。
潮汕地区是古代疍家人的居住地之一。现今,潮汕地区用疍家命名的乡村仍有不少,如潮阳有疍家宫和疍家岐,汕头有疍家园,揭阳有疍家山。这些村庄,虽以疍家命名,但原住民早已迁走,村民都是后来的汉族了。
▲疍族以捕鱼为生,常年不上岸
疍族由来
潮汕自秦以来,便属南越国。汉武帝年间,在因南越叛汉而引发的战争中,南越国覆亡。为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南越人逃窜江河,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家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是终生以艇为家。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疍族”一词者,始于魏晋,谓之“蛮疍”。隋唐时称“蛋人”,宋、元时称“疍族”。后来由于同化于汉族的程度越来越深而逐渐失去了少数民族特色,因此自明代初年起,“疍族”已不再依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疍族解放后则一律改称为“水上居民”,并不列在少数民族群体之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性民族群体,“疍族”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数百年来一直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
其之所以被称为“疍”族,是因最初汉人见疍民使用一种特殊形式船只,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疍船”,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故又称“疍家”、“疍户”或“疍民”。
▲疍族小孩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船上
图腾服饰
疍族的图腾信仰为蛇。汉张衡说:“水人弄蛇”。就地域范围而论,也有不少疍民拜蛇的记载。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日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与两广的崇蛇信仰相比,福建蛋民的崇蛇信仰更为普遍,《海上纪略》云:“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日水龙,自船成之日即有之。”
在服饰习惯方面,疍民所穿衣服,皆用粗布,一般以蓝、黑色居多,妇女衣襟袖领上常镶有一寸余宽的黑色布条,头发则梳成田螺状的发髻,髻尾朝天,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与水上活动相适应而长期形成的特有习俗。
▲大人用绳子将小孩拴在船上,以免掉海
漂泊一生
疍民的经济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的。一般而言,疍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等,也有少量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疍民捕鱼又有“讨小海”与“讨大海’之分,前者在内港捕鱼,后者出海捕鱼。
古时疍民出海主要依靠木船和钩、网、周缣等粗陋工具,若遇狂风巨浪,常遭不测。因此他们往往抱有消极的人生观,喜欢喝酒,不事积蓄。
疍民往往以船为家,每只小船体长一般不过五六米,宽约一米二。因每只小船—般只住一家人,所以又称之为“连家船”。连家船的结构甚为精致,上面有拱型的蛋篷,用以遮蔽阳光和风雨。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以装载鱼货,后面,的空舱用来放置衣食杂物。
▲勤劳的疍家妇女
疍民世代生活艰辛简朴。关于疍民日常生活情景,清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说疍家的妇女一边操舵一边煮鱼,整天背着孩子,还要帮助丈夫起网摇橹、削竹搓绳,顾不上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
疍民不穿鞋袜,光着脚踏波涉水,或者只穿木屐。男人不管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只有一件短袄和一条裤子,妇女三年才有机会换十条布裙。
他们长期在水上漂泊,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风险,从而养成了淳朴豪爽、顽强的性格。长期的体力劳动也造就了疍民独有的健壮体格,臂粗、臀大、腰板宽、腰杆硬,且两足内曲,这些特点的形成均与他们终日在船上活动有关。此外,长期的水上生活还练就了一身好水性。
而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水性,又往往使他们成为政府水军的招募对象。明清两代时,便有不少疍民被招募为水师兵丁的记述。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亦曾招募了大量“渔民疍户”组成水勇,乘快艇出击沿海的英国侵略军。
旧时疍民以捕鱼为生,终生与海相伴,一生漂泊不定,极少上岸。
▲疍家妇女背着小孩在船上劳作
重获新生
在我国历史上,数百年间,疍族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前,疍族深受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封建时代甚至与娼优隶皂并列为贱民。他们不得读书应试,不得与陆上汉族通婚,甚至上岸不准穿鞋,同时还担负着沉重的课税。
新中国成立后,疍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昔日漂泊无依,生活贫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疍民,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帮助下,许多疍民陆续搬迁到岸上居住,其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俗也逐渐与陆上人家融合、同化。
▲疍家女孩
变迁同化
1952年,一支粤语区的水上疍家渔民从香港大鹏湾集体迁徙到粤东沿海的潮汕,落脚在饶平县的柘林港。他们来的时候有200余人,讲的是珠三角的粤语白话。
然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人们走进这个潮汕平原唯一的粤语方言岛时,耳朵里听到的却全是饶平潮汕话。渔民们原来的母语“白话”不仅在“岛”内三四百口人中已无法通行,甚至连作为家庭语言的资格也即将丧失。
今住饶平柘林港的粤语籍疍家渔民共有74户384口人,由冯、黎、黄三个族姓的后代组成,他们都来自珠三角。冯姓祖籍是宝安县,黎姓是顺德县,黄姓是番禺县。
▲疍家女
20世纪初,由于香港的大鹏湾和粤东饶平的柘林湾都是著名的渔港,所以这支疍民船队便以这两个地方作为主要停泊港口,而他们的“家眷船”,也就常常搁置在这两个港口的海滩上。
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胡链兵团在潮汕地区大举抓丁,他们便把留在柘林湾的家眷船全部搬回到香港大鹏湾居住。直至解放后的1952年,由于粤东的局势已经平定下来他们才全部离开香港,集体迁徙到饶平柘林港定居,成为柘林港的永久性居民。
20世纪60年代中期,疍民集体搬入政府专为他们修建的渔民新村。几十年来,疍民与当地的潮汕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语言也渐渐被同化了,现在年轻一代的疍民都只会讲潮汕话,而不会讲白话了。
来源:潮汕水
- 最新留言
-
- 内容很有深度!http://v8lf.desaypower.com.cn/
- 楼上的别说的那么悲观好吧!http://282.desaypower.com.cn/
- 有钱、有房、有车,人人都想!http://1wo.zoneby-ep.cn/
- 看帖回帖一条路!http://vp0.zoneby-ep.cn/
- 刚看见一个妹子,很漂亮!http://jzgz4.zoneby-ep.cn/
- 支持一下,下面的保持队形!http://3bi.net/post/2705.html/
- 感谢楼主的推荐!http://3bi.net/post/2705.html/
- 我只看看不说话。。。http://3bi.net/post/2705.html/
- 祖国尚未统一,我却天天灌水,好内疚!http://3bi.net/post/2705.html/
- 楼主说的我也略懂!http://kp1.xmhmzx.com.cn/
- 文章归档
-
- 2025年5月 (105)
- 2025年4月 (371)
- 2025年3月 (377)
- 2025年2月 (338)
- 2025年1月 (389)
- 2024年12月 (374)
- 2024年11月 (361)
- 2024年10月 (374)
- 2024年9月 (360)
- 2024年8月 (381)
- 2024年7月 (388)
- 2024年6月 (370)
- 2024年5月 (372)
- 2024年4月 (363)
- 2024年3月 (375)
- 2024年2月 (355)
- 2024年1月 (394)
- 2023年12月 (376)
- 2023年11月 (366)
- 2023年10月 (711)
- 2023年9月 (2758)
- 2023年8月 (2837)
- 2023年7月 (2637)
- 2023年6月 (2433)
- 2023年5月 (3416)
- 2023年4月 (3248)
- 2023年3月 (3478)
- 2023年2月 (3105)
- 2023年1月 (3491)
- 2022年12月 (3470)
- 2022年11月 (2403)
- 2022年10月 (2253)
- 2022年9月 (1263)
- 2022年8月 (1298)
- 2022年7月 (1495)
- 2022年6月 (1954)
- 2022年5月 (2930)
- 2022年4月 (2604)
- 2022年3月 (1050)
- 2022年1月 (2774)
- 2021年12月 (2199)
- 2021年11月 (2905)
- 2021年10月 (1319)
- 2021年9月 (1822)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