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四字名字古风(古汉语四声)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22日 06:56 浏览: 35

在头条上写对联、对对联,很多人就特别标注某个字是“古仄声”,或者“古平声”,有时候就弄得别人一头雾水。

其实,所谓的古仄也好,古平也罢,无非就是古人的发声不同而已,甚至这根本就不是标准发音。古代人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普通话,所谓的平仄可能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样,据说古诗用现在的粤语读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广东话有多少人会说呢?

由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里同各位联友交流商榷。如果有些观点失于偏颇,也请喜爱古四声的朋友批评。

什么是古四声?

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说白了就是发音的声调。声调,这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英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有音调,但都没有我们汉语这么规范,这么博大精深。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现代官方标准的普通话是解放后才有的。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用专业一点的分类叫做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说白一点就是汉语拼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此前,中国的语言没有这种声调的概念的,其分类是按照平、上、去、入来区分。

四字名字古风(古汉语四声)-第1张图片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现代的一声和二声。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现代的三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即现代的四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也是最讲不清楚的一种发声声调。在这里专门说一下:

入声,其实是一种方言发音,带有明显的地方土话色彩。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四声让人莫名其妙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到底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按照这个规律,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古平、古仄的例子,照搬照抄过来,权作例证吧:

四字名字古风(古汉语四声)-第2张图片

骑,作动词时是平声,比如:骑马;作名词是去声,比如:骑兵。

思,作动词时是平声,比如:思念;作名词时是去声,比如:思想,情思。

誉,作动词时是平声,比如:称赞;作名词时是去声,比如:名誉。

污,作形容词时是平声,比如:污秽;作动词时是去声,比如开污。

数,作动词时是上声,比如:计数;作名词时是去声,比如:数目。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当然,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完整的,有些可能就是现代人的猜测而已,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对于了解古四声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专业研究汉语言的专家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这些以对对联、写对联为乐的业余文化爱好者又何必去自寻烦恼,非得去用什么“古四声”呢?有些人在出的对联上故意标注,其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为什么这个字就是古平或古仄,汉字这么多,为什么不找一个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平是仄的字呢?

平时对对联怎样应用平仄?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们作为业余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专业水准,那就大可不必去揣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四声”了,我们就应该也完全能够按照标准的普通话来确定汉字的平仄,这样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操作,何乐而不为?

那么,怎样用汉语拼音来确定平仄呢?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了。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如果有时候没法确定自己的发音是几声,上百度一查便知,方便又快捷。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