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邓姓字辈24字辈(湖南邓姓字辈24字辈)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24日 19:27 浏览: 270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万山环绕,唐水旋折;咫尺边陲,臂联平朔;晋冀咽喉,紫荆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分山水,天寒地瘠,干旱少雨,不利农桑。现有人口24万,其中邓姓人口6000多,人口排位第七,占总人口的2.5%,远超邓姓占全国人口0.54%的比例,是本邑大姓旺族之一。虽有明代以来的家谱传世,但对世系支脉,迁徒源流并未详载,只有口授传言略表大概,实难准信,甚为遗憾。为此查史志,访族佬,翻谱序特作略考。

一、灵丘邓氏源流迁徒

据现存家谱序述,我邓氏祖籍南阳,商王武丁封其叔曼季于邓国,至吾离后,逐以邓为氏。绵绵累世,子孙繁衍,枝繁叶茂。至东汉时出了太傅、高密侯邓禹,为中兴汉室功勋卓著,满门显贵,汉晋以来,勋臣名宦,缵缨不替,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大家族,我灵邑邓氏乃其后裔。宋《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待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真是东汉家声振,南阳世泽长。

后汉书邓禹列传载:“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候,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有子十三,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自用国邑,不修产利”。“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候,袭为昌安候,珍为夷安候”。(按:高密国今名高密市,汉时,昌安、夷安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属北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由此可见,汉晋以来,就有邓禹多支后裔就食封邑高密郡,高门贵族,繁衍生息。

据现存志书、碑碣、家谱记载,故老相传,我邓氏迁徒来灵世居久远,自古有“先有邓家庄,后有灵丘城”的传言。县志记,灵丘城唐开元年间筑,可见邓家庄应在唐开元前。回顾历史,西晋以来,人口大多为北人南迁。我邓氏祖籍南阳,郡望高密,缘何由气候温和,文化繁盛的中原沃土,迁徒至天寒地瘠,战乱频发的边地?可见决非自愿流徙,定是官府强迁无疑。

史载,灵邑历属代地,地广人稀,不事农桑,游牧猎取,西汉虽置县,后汉、晋罢废。北魏平城(今大同)建都,聚迁人口,兴充代地。魏书载:“天兴元年春正月(公元398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十有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元兴三年五月(472),徒青州民于京师”。《晋乘搜略》载: “天兴元年,以平城为代都。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献文时,徙青州齐民於平城、桑乾,徙青、徐望族於代”。不完全统计,北魏期间,先后迁民达百万,史称“六州填代”。至此,灵邑复郡县,通代道,兴农事,重新崛起。由此推断,其中有旺族邓氏先民,从山东高密郡随迁来灵,建庄族居,繁衍生息。史载后唐十三太保李存孝,从小就在邓家庄外公邓万户家成长。由此可见,大唐以来,邓氏就己是灵邑大姓旺族之一。

二、灵丘邓氏人口聚集分布

灵邑地处边地,战乱侵袭,天寒地瘠,村庄兴废不定。历经灾荒、战乱、工作诸多原因,不少邓姓族人流迁,散居山西、内蒙、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区,但世远系繁,难以备载。现存邓氏家谱、坟垣,都是明清两代留传,以前世系支脉,散布流迁,未有文字记述,只有传言而已。邓氏族人,现居本邑者,主要有东河南、庄头、下关三支系组成,分布于东河南、庄头、高渠沟、高家庄、门头、斗方石、后山角、白水岭等乡村。

1、东河南村邓氏支系

史考,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为了进-步维护,加强北边军事防御,垦荒废,促农桑,新建乡堡村寨,并移民入住。有卢、刘、邓、孟、孙五大户,齐、任、雷、夏、马,赫、岳、骆、毛、翟十小户入居东河南堡(原名A阴堡,地居A水之南而名,“今溏河古名A水”,因“寇阴”与“扣英”谐音,后俗称并更名东河南) ,距今近600年。

有记述二十代的邓氏家谱,传承至今。始祖祥、福、贵兄弟三人,长门邓祥,后裔世居本村,其八世祖邓开先,乾隆元年(1736),于南山创建斗方石村。乾隆十八年(1753),昆仲分居,长子克恭、次子克邵,迁南山斗方石村经营产业; 二门邓福后裔,清乾隆间修谱,前8代记载较齐全。后续家谱,因户众族繁,居所不一,不能遍访,9代后未记。但老谱显示和台头堡田、陈两大户姻亲不少。初步考证,高渠沟邓姓是清康熙年间,一陈姓老妇,因夫殁,带三子入驻娘家台头堡,后在高渠口安家落户,勤劳辛作,艰苦创业,人丁兴旺。现村里有云谱传世,原属”坡里七甲”,在东河南村西南坡头一带。由此推测,高渠沟邓姓,可能是二门邓福的后裔。经考证,三门邓贵,于明成化年间,迁居广灵望狐地, 先创邓家堡, 续建刘之进村,繁衍生息。至今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望狐和刘之进村,现有家谱传世。

2、庄头村邓氏支系

邓姓字辈24字辈(湖南邓姓字辈24字辈)-第1张图片

史考,古邓家庄地处庄头一带,不知何年、何代兴废,复建更名庄头村,(庄头既最早村庄之一)。现村北有瓦砾残存,并有枯井之传说。现存家谱,依明代继善公为始,属灵里八甲。谱序皆为祖籍南阳,大唐前来灵戌边,屯垦定居。前之家谱为二代锡祖携去,流落山东东昌府,人丁兴旺,有父子状元之说,但世远年湮,无法考究。现庄头、城里、高庄、门头等村,多为继善祖后裔。

据族佬邓岗明,考证、收集整理的家谱手稿记述:老坟在村东一里徐,有一百余亩。据老坟残碑考,继善之上还有四代记述,但坟垣始祖何代、何人,实难考证。另考,现广灵县将官庄、麻道沟、聂家沟一带邓姓,均源自庄头村。

3、下关村邓氏支系

此支系世居久远,据考证,在明代前,就迁徒定居下关地。但因地处南山,地狭贫瘠,发展空间受限,去里跳甲,迁徒分散。现考明代里甲归属,下关村邓氏,关里五节;白水岭邓氏,关里二甲;后山角及靠岭沟邓氏,属关里六甲。因世远系繁,居住分散,现无一较完整家谱传世。只从靠岭沟邓金宝墓碑考得,属关里六甲,老坟后山角村邓岭,乾隆年间迁居于此。具系阜平县有邓家堡等地邓姓,也属下关村邓氏支系。

另考,内蒙:宝昌、锡林浩特、包头;河北省:张北、康保、固原;西安及周边市县,都有灵丘邓氏后裔散居。据繁峙水磨头村,年过九十族佬传言,其先祖和东河南邓氏支脉相联。由此可见,繁峙邓氏也可能是从灵丘辗转迁徒,但具体何年代,无从考证。由此可见灵邑邓氏,世居久远,逾越千年,散布流迁,是北方邓姓的主要源流地之一。

三、灵丘邓氏文化传承

北魏“六州填代”,百万移民,不但使京畿人口聚增,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文化礼教,使边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影响,融合互补,繁荣倡盛。在此方面,邓氏家族,文化传承突显,为灵邑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耕读治家,尊师重教

灵邑地贫瘠,山险峻,多战乱,少收成。寻古溯源,地理环境,社会造就,灵丘历史上多有武士的辉煌,却少有文坛巨匠。据清康熙年修《灵丘县志》灵丘土风记:“士人重耕轻读,稍习铅堑,辄弃去。荒陬僻陋,无明师良友。不能多蓄坟典旧籍,谚云:‘买一卷书不若积一斗栗’。”读方志,考碑碣,查家谱,唯我邓氏家族在灵邑确是一枝独秀,与重武轻文习俗相悖,文韬武略,英才辈出,但世远系繁,难以详载。

东河南支,自明永乐年间创居东河南村以来,遵循“耕读治家,孝义尚德”的祖训,创私塾,尊师重教;邀名师,教养子孙。据灵丘县志记载,在明嘉隆年间,特邀代州名士李滹涯,侨寓东河南村授徒任教,后养老送终,茔葬村侧,立碑祭祀,呼李先生墓。就连迁居斗方石村的后裔,虽居深山,也不忘教育为本,直到民国初年,还有私塾学校。灵丘名人孟元文,童年曾在此就读。

据传灵丘邓氏,在明代就有“七廪”之说,经查阅东河南、庄头两支传世家谱,明嘉靖年间,国字辈就出了七个廪膳秀才,分别是东河南支:邓国镇、邓国强、邓国栋、邓国臣、邓国祥。庄头支有:邓国相、邓国班。同期同辈七人登科第,在地狭人稀,轻文尚武的灵邑,得确不易。

家师付出千辛苦,嬴得桃李满园春。历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灵邑邓氏家族,虽无巨富之宏资,实有书香之真味,文人墨客英才辈出,功名富贵不乏其人。在三晋大地,狭小的文人雅士间,占有重要的-席之地。据现存传世家谱、志书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1人中进士,3人中举,32人入贡,71人入庠成秀才;29人仕宦例宾。现代更是出了文学巨匠邓云乡,集民俗红学文学于一家,精诗文、善书法、著作等身。这既是尊师重教之硕果,也是邓氏家族之荣耀。

2、诚信为本,孝义尚德

学是仁义之基础,德是行立之根本。这是关系一个家族兴衰的关键原因。回顾历史,我邓氏名门旺族,繁荣昌盛,是有一个“耕读治家,孝义尚德”的家训代代传承,是它主导着家族发展的方向,发挥着穿越时空的作用。据史志家谱记载,在我们的先辈中,道德模范,仁人义事层出不穷。有的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有的行孝行善,帮助亲朋;有的守节抚幼,独支门户;有的孝友尚义,拾金不昧;有的事母佑弟,力竭其诚;有的慷慨解囊,布施公益;有的昆仲互助,兄友弟恭。据乾隆四十年大同府志,清光绪山西通志,人物志记:“邓有声,字子骏,灵邱诸生,事母以孝闻。顺治间,经姜逆之变,继以岁歉,族人某售荒地偿赋,无应者,书左卷竟付有声,挈妻孥避去。有声代纳五年逋,会蠲粮豁徭,地值增倍,乃召某归,焚卷还之,人服其义”。

据乾隆四十年“大同府志”,清光绪“山西通志”,孝友录记:“邓开先,字道原,灵丘庠生,性孝友尚义,尝拾还遗金。父卒,二弟俱在髫龀,教养成立,事母先意承志,居母丧,柴毁几灭性。舅氏家甚贫,岁歉迎归,并养肓表弟妹,数年为婚嫁,县令徐,重其为人,给匾旌弃之,年七十卒”。

嘉庆年间,邓从周挂“国瑞映雪”;其子邓彦河挂牌“一乡善士”;清光绪“灵丘补志”卷一,建置城池记:“乾隆十年,邑绅邓均等,禀请前令陈家声,筹款开设东门,仍循旧名曰‘迎恩’。”光绪年间续修灵丘县志,武都司邓飞熊带头劝捐,为灵邑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3、建祠修谱,祭祖追远

建宗祠祭先辈慎终追远,修家谱记世系寻源朔流。邓氏既是名门旺族,可见在明代前就有宗祠建立。东河南支,八世祖邓开先,清康熙年间重创家谱,既是按宗祠神主牌位追源朔记,但宗祠名址,无存记载。现仅存邓氏十六世后裔,文学家邓云乡著作,在“吾家祖屋”中追忆记述:“厨房院西面是祠堂院,由南面廊子尽头小门进去,石子墁的院子,中间有砖引路。祠堂三间北屋,前檐挂“南峰草堂”白地黑字匾。隔扇门过年打开,迎面墙上挂邓氏远祖及吾家宗系各代考、妣牌位立轴,下面大条案供桌一排高、曾、祖亡疏牌位盒,平时套着外面木套,到过年接祖供纸亡疏时,再把木套打开,把牌位露出来。前面供桌上摆一堂锡蜡五供,中间双耳大长方香炉,有一尺多高,我小时烧香够不着插香”。

此处祠堂是清代建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寇损掠,幸得我大伯祖邓翠云,精明理事,胆大心细,入驻守护,才使得部份家谱、祭物、免遭毁灭。但祠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扩建粮站时拆毁。这次续修家谱,收集整理资料时,查族人家存“亡疏折”发现,有“槐荫堂”、“顺裕堂”、“振业堂”、“汲三堂”、“怀德堂”及神主匣等记载,但世远年湮,无存查处,只好在这里提及作罢。

家谱是一个家族世系、人文的历史实录。灵邑邓氏家族,现收集到,较完整传世家谱有三:

一是,东河南村《邓氏家谱》,从明永乐年间建村始,跨越600年,记世二十代,名讳、字号、功名、配适,记载较详实,是灵邑传世久远,规范完整的宗谱之一。谱序中述: “我族旧谱,传自晚唐,失于元末。及我三世祖,原任正定府教授邓国镇者,明朝嘉靖年间重定谱系。可惜藏者甚少,又遭明末兵燹,家谱散失无存。又八世祖乐善公邓开先,于康熙年间(1708),按先人神主牌位追根溯源,从祥、福二公始起,重新修订撰成-谱。后经立夫公邓克中、镜川公邓永清、槐荫公邓嘉槐,分别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乾隆四十九年(1784)、光绪二十一年(1885)三次接踵续修,致使家谱传承至今。”

二是,庄头支系,现存《邓氏家谱》,有城内邓氏,民国二十八年(1930) 重抄录的家谱,和庄头村邓岗明,1990年收集整理的家谱草稿资料。现存家谱序:“祖籍南阳,大唐以来,历居本邑庄头村,古称邓家庄。以明代继善公为代始,继善以前,先远之讳,家谱备载, 至二代锡爷,畏父训而欲逃,将讳谱并容轴统藏於袱,穷负而逃,不知向往。后世传言,流落山东东昌府。”记世年代、世系与东河南宗谱同属,第三代国字辈吻合,东河南支谱记有: 国镇、国臣、国祥、国强、国勇、国栋、国齐、国英; 庄头谱记: 国相、国卿、国元、国班;老坟残碑考得: 国珏、国琏、国玺。这在人口稀少的明代,决非偶然巧合,由此可见,东河南和庄头邓氏两支,应属同宗近支。

三是,广灵望狐乡,刘之进村原存《邓氏家谱》,是十三世后裔邓钟枝于1968年元旦,依据传世云谱重修,虽谱记略简,但名讳、字辈清楚。族中历代就有传言,和灵丘东河南邓氏直系近亲。经询族佬,传言真切,查族谱核对,字辈吻合。东河南邓氏,一世祖祥、福、贵三人,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昆仲分居,邓贵一门,由灵丘东河南堡,迁广灵望狐地经营产业,初创家园邓家堡;后于清朝初年,新建刘之近村。距今己有五百余年,其间,虽偶尔互有往来,但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双方虽经几次修谱,但也未能珠联璧合。如今,现代化的通迅、交通条件,为收集资料,联系宗亲,客观上提供了便捷,近年重修东河南邓氏家谱,己将广灵望狐邓氏家谱整理,合谱归宗。

现存邓氏家谱,虽传世不远,记事不全,但也承载着不少家族的历史和信息,体现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祖籍南阳,迁徒来灵,世居久远。二是,重义尚德,崇尚礼制,同族不婚。三是,耕读治家,艰苦创业,名门旺族。

岁月苍桑,斗转星移,邓氏迁徒来灵,年逾千载,家谱牒籍,残缺不全。虽经艰难收集整理,考证调研,但因历史久远,户众族繁,兼本人才疏学浅,在文字内容上,难免出现疏漏和失误。望邓氏宗亲,缅怀先辈功业,继往开来,弥补增添。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表谢意。

邓姓字辈24字辈(湖南邓姓字辈24字辈)-第2张图片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邓东岳 撰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