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劭字取名的寓意(劭字取名的寓意)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2日 14:35 浏览: 87

益阳人是熟悉应劭的,在需要介绍益阳历史的文章和讲话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应劭的大名。尤其是介绍益阳的来历时,我们曾习惯于用下述定型文字:“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

这里之所以用“曾习惯于”,是说在益阳兔子山简牍挖掘出土之前,从明朝建立《益阳县志》以来,我们就一直是用上述文字对益阳的来历作注解。应劭是此说的提论人,故此知道应劭。

但在介绍应劭时,我们却把他定义为“东汉人”。这个定义虽没错,但却不准。应劭与曹操、刘备、袁绍、关羽等为同时代人。三国的起始时间,从政治历史划分,以曹丕称帝起始,即公元220年,但从中华历史与文学历史来看,史学家一致的观点应该是公元184甲子年“黄巾作乱”为始,因只有这样,《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评书》乃至戏曲等,才有成立的地位和意义,否则、董卓、曹操、周瑜、袁绍、袁术、董卓、吕布、貂蝉、刘表等都不能算三国人物,只能为“东汉人”了,那我们谈三国还有什么意义?

应劭为英年早逝,在写益阳三国文化的故事中,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把他列入到益阳的三国名人之中,原因很简单:应劭所处的时期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作乱”之后,也是三国形成时期最精彩的年段,应劭原本是跨那个时段的人物,并且,他与益阳的关系密切,因此,在益阳的三国人物中,他应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应劭来过益阳,这一点,相信多数都不会怀疑,因除有应劭本人所留下的诸多文字记载外,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证实应劭到过益阳,并且,还可推理出应劭在益阳还考察过许多地方,不然,不会得出“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的结论。

那么,我们既然引用应劭这个结论上千年,我们这里就更应该了解应劭这个人了,但可惜的是,我们前提引用了一句;“据东汉时应劭说”,把应劭定位在东汉,这样,似乎就把应劭与益阳的关系拉远了,如果说是三国时期,应劭说.....那关系就会一下拉近许多,下面,就是“三国”应劭的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三国时期的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推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4甲子年,也是黄巾起义的年代,所谓“岁在甲子”,也是应劭举孝廉后的16年)出任泰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年)任泰山太守时,奉曹操命令送曹父曹嵩返乡,应劭未至、陶谦先到,劫杀了曹嵩,应劭畏惧曹操怪罪,而投奔袁绍,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县。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这些辑入《后汉书》介绍应劭的文字,说明了应劭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大学问家,官至泰山太守,193年,因宰相曹操的父亲曹嵩过泰山境到兖州去,他作为地方官,有责任护送过境,谁知却被曹操的仇人徐州太守陶谦先赶到泰山地面,遣轻骑将曹嵩等一行人杀害,关于这个曹操父亲死于陶谦之手,史上说法不一,《吴书》甚至认为陶谦是去护驾,讨好曹操,因所派的部将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但不管死因如何,曹操与陶谦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于是,曹操戴孝遣兵到徐州去讨伐陶谦。

按理说,曹操是个恩怨分明的人,曹嵩死于应劭管辖的境内,应劭至少罪不至死,或许曹操大度,甚至对应劭的责怪都不会,但“天威难测”,应劭也感到了自己有管辖不力的责任,曹操将他问责,撤职罢官、打入大牢乃至于迁怒于自己杀头都有可能,于是,选择了“走为上策”,弃官逃到了袁绍处。

袁绍当时已经是十分做大的冀州诸侯,其兵力已经超过曹操的汉天子军的十倍,并有“广纳天下英雄义士”的美名,天下恃才恃艺投奔的精英无数,但应劭是大聪明人,早看出了袁绍华而不实的本质,这与五年后刘备投靠到袁绍帐下的看法一致,于是,在公元194年,找些理由与说辞来到了荆州地面,其身份还是“朝廷泰山太守”,而应劭的学术权威之名则比他的官名更响,因此,他来到湖南益阳时,应该是被当时官场极力讨好和尊敬的人物。

应劭打着朝廷巡查益阳的牌子,这在官场上是毋庸置疑和认同的,但他个人的喜好和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从他后来写出的《风俗通义》和《封禅仪记》来看,应劭更像一位民俗学问的研究者和旅游家,不管怎么样,应劭到了益阳,并对益阳的地貌、民俗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益阳人说起三国益阳,都是以建安二十年(215)关羽在益阳单刀赴会为始,其实,这次单刀赴会并非偶然,益阳作为蜀国的根据地,刘备早就有规划的,我们现今知道的诸葛井,就是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那年夏天所凿,而从资阳区张家塞所考察,沅江县志所记载的“卧龙墨池”所得出,诸葛亮至少在建安十一年(206)就在此考察地形和观察关羽的水军训练,而这之前的诸葛亮“云游在外”,说不定更早就来益阳进行考察。

而刘备,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具体记载,建安六年(201)投靠荆州刘表以后,不被其信任,在暂居新野时,曾秘密遣关羽到益阳建立根据地,并在洞庭湖、皇家湖训练水军。而此前,刘备乃“织席贩履”之匹夫,很有可能就是在益阳获得这一称号的,因益阳早就是席履之乡。

不管三国人物是如何频繁地活动在益阳的地面上,但真正可考察有记载的,应劭应该是最早的第一人,至少比刘备要早五年以上,因应劭要比刘备大八岁,所以,我们说应劭是最早来益阳的三国名人是有依据的。

但应劭在益阳干了些什么?我们只能应劭的书中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见到些文字性的东西,当然,写在文中的都是文雅之事,下面写的这个故事与益阳有关:

劭字取名的寓意(劭字取名的寓意)-第1张图片

长沙太守汝南郅恽君章,少时,为郡功曹。郡俗冬飨,百里内县,皆齎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司徒欧阳歙,临飨,礼讫,教曰:“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冲,摧破奸雄,不严而治。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盖举善以教,则不能者劝,今与诸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主簿读教,户吏引延受赐。恽前跪曰: “司正举觥,以君之罪,告谢于天,明府有言而误,不可覆掩。按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民,所在荒乱,虚而不治,怨慝并作,百姓苦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莫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与偏有。君虽倾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恽敢再拜奉觥。”歙甚惭。

上述应劭记述在《风俗通义》第29页的一个故事,由于古文、古字、古习俗与今天差异很大,即使译成白话文,都还要加很多注解,因此,舍繁求简,直接讲明经过大意,说的是时任长沙太守郅恽在年青少壮时的一个故事:

郅恽在年青时为长沙郡的“办公室主任”(功曹),当时长沙郡有入冬感恩耕牛的“齎牛酒”风俗(东汉时禁酒,此节为合法的饮酒日),即把耕牛牵来挂红赏食喂酒举行庆典节日,到会的都是官员与乡绅贤达,郡守司徒欧阳歙到会并主持讲话,趁机树立榜样教育大家说:益阳(东汉年间益阳因血吸虫人口锐减,降格为“亭”)的督邮(一把手)繇延,是一位品行好的官吏,能力强,本事大,当地百姓都很爱戴他等。并要司仪的主持人(司正)宣读繇延的政绩与郡守的奖赏决定,要“组织部长”(户吏)给繇延颁奖。

劭字取名的寓意(劭字取名的寓意)-第2张图片

但就在繇延跪下受奖时,郅恽也上前跪下禀告陈情:并要主持人自罚一角酒,纠正刚才的奖赏之词。说督邮繇延这个人品行很坏,拉帮结派,处事圆滑,干了许多坏事,所管辖的益阳老百姓深受其害,并希望欧阳歙郡守不要颠倒善恶,表彰繇延这样的人,这样会弄得官场是非莫辩,君臣俱丧,是政息人亡的做法。歙太守只有收回成命,我们才敢来敬您的酒。于是,欧阳歙郡守只好放弃表彰,并感到惭愧。

上述这个故事,我们可看到东汉时期益阳的官场风气与社会民俗,也知道了益阳的行政长官曾是“督邮”的历史。这可说是对益阳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可见应劭对益阳的风土人情了解较深。

但民间则还一直流传一个应劭给“益阳”定名的故事:

相传东汉兴平元年(194),前太尉曹嵩和二儿子曹德从琅琊入泰山,朝廷司隶校尉兼泰安牧应劭派兵迎接却没迎到,原来是被徐州牧陶谦因怨恨曹嵩之长子曹操数次攻打,使轻骑追击曹嵩父子并杀之于应劭地界。应劭害怕曹操追责问罪,弃官出走到南方的益阳,当时应劭登上益阳的浮邱山最高峰,俯瞰马迹塘、莲子塘、赫山、石笋、笔架山一带,发现该地形状如雄狗,匍地探头窥视地母之阴户(洞庭),顿时大惊失色,惊呼道:如此非常之地,定有奸淫掳掠成众,乃藏污纳垢之丘也。

当时益阳还有黄巾作乱,陪同前来的长沙太守郅恽乃求应劭赐名设法,点化地名以避其邪。但应劭占卜据《易经.说卦传》懂得:点化人之后将淫乱不堪,声名狼藉。于是,应劭摇头不语,适阴部瘙痒,抓挠一番,乃去。太守对此迷惑不解,众人议而解惑曰:如此之地,雄狗匍匐洞庭之阴,乃男丁之福地也,应先生如是动作,乃益阳也。太守顿时彻悟:妙!妙!妙!今有洞若庭,地母之阴,滋生万物,必当益阳人!于是“益阳”之名流传下来,至今没有得到点化。

上述传说是益阳清末民初经一些益阳学究与私塾先生整理出来的故事,曾还印刻在一些乡土志与家族族谱上,许多老人都见过这个故事的印本,笔者也听许多人讲述过这个故事,即把“益阳”之名的由来归功于应劭,并还传说,应劭也正因为窥透了地母之阴洞庭,起名“益阳”,乃是泄露天机,故此短寿夭折,一年之后便去世,只活43岁。

当然,此文不是考证益阳地名的由来,益阳地名也不是自应劭以后才有的,早这许多年前就叫“益阳”了,在战国时期就叫益阳县,此说是往应劭身上归功,看来,益阳人是喜欢应劭的。

但三国名人,勤奋好学的官吏学者应劭到过益阳,并查勘益阳的山山水水,写过益阳的通义民俗,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老汉,本名邓亚龙,生于一九五六年初,幼时处饥荒年代,患黄疸肝炎命悬一线,故一生体弱,面相黄白,2000年病退。

可生性坦然,百无禁忌,生活上烟、酒、茶、槟榔、肥肉均有喜好,率性偏爱中华传统文化,言多喜谈,所言之事听者多信者少,除无权威外,主要是经不起大家和高手的检验。

一生读书,杂而不专,对娱乐体育,除象棋外别无爱好,老来常以网上看书读文为乐,经常彻夜达旦,见多悟少,但由于喜文史。

曾写有《大话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初探》《老汉趣说益阳地名》《走进益阳》《老汉说益阳》《关羽鲁肃演义益阳》等系列文章。

还是由于个性偏执,忒自信且顽固自负,不信任何宗教,自然也就谈不上宗教信仰,生死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此书所写的《益阳的故事》,乃是自2008年以来停止在网上和报刊上发表的新的考察故事,传统与现代不限,所思所感,率性写作,但尽量求真务实,不求流芳,只求不传讹误人,日后若还有精力,或许会更细腻地玩下去,也算对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作一个回报。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