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相得益彰可以形容人和物吗(什么什么相得益彰的诗句)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20日 18:10 浏览: 67

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结构特点解析与专练

考点

1.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2. (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3. (唐)戴叔伦《屯田词》

4. 杜甫《别房太尉墓》

【考点研究】

一、古诗词的体裁与结构层次

序号

体裁

解读

1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定式)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最后一联最重要。

2

上片(阕)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阕)

抒情(主)

示例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解读】

本诗可分为三层,每层都是一幅画。

第一幅图画

内容: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

“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

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第二幅图画

内容:由中间四句诗描绘的,以

“汉下”“胡窥”“征战”

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

作用:在结构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第三幅图

内容: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

“戍客”“苦颜”“高楼”“叹息”

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

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

两地相思

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译诗】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将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二、“起承转合”章法

古诗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

即开篇。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点题、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绝句首句、律诗首联为“起”。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绝句第二句、律诗颔联为“承”。

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为“转”。

即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在结构上,“合”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合”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绝句第四句、律诗尾联为“合”。

示例

相得益彰可以形容人和物吗(什么什么相得益彰的诗句)-第1张图片

章法

诗歌:江村

作用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紧承诗题,描绘了

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

的画面,渲染了

安宁清幽

的氛围。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承接上文,进一步描述

梁间燕子

自在飞翔,

水中白鸥

双双戏水的景象。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转写家人:

老伴在纸上画棋局

小儿子敲针做鱼钩

。生活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议论,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呼应

开篇

,圆合首尾。

译诗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做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三、解诗的侧重点

妙诗都是按照最后一句(一联)设计前面诗句的逻辑。这个逻辑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反常的。

【考题对接】

一、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释】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面长江。王谢诸人:泛指当时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小儿破贼:《通鉴》记淝水之战、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破,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当时率军作战的是其弟侄,故称“小儿辈”。强对:强敌也。

1.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5分)

2.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6分)

一、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1.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通过正好不须二词,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2.词人“借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骗性;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

mú)样。

【赏析】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原诗

译诗1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于是笑王谢等人,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序号

诗句

解读

上片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凌空而起

,总摄下文。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

“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

。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词人抨击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行径。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下片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

。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

“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

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

。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拓展阅读】

这是一首

借古论今之作

。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

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

。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说:“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对于以经济之略自负的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

“今古”一语,暗示了此词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

“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

。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所谓“虎之出穴”,也正是“做出争雄势”的一种形象化说明。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

。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

“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相得益彰可以形容人和物吗(什么什么相得益彰的诗句)-第2张图片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

。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实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

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

。“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

曹操

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曾言:“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词中之“势成”亦同此意。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

辛弃疾

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

;而

陈词则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

。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二、(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女耕田行

(唐)戴叔伦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戎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注】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注释】朝雉:(诗经?小雅?小弁

biàn

》:“雄之朝锥,尚求其雌”。

1.此诗画线句反映了

给农家带来的苦难。(2分)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

二、(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1.兵役(答“战争”也可给分);瘟疫。

2.变换叙事角度彰显行文层次。诗人从旁叙述眼前二女的劳作,客观真切;耕女的自叙直接表现生活的艰难,揭示主题。以对比来增强叙事的抒情性。以乳燕有果、幼笋成竹、朝雉惊飞、邻花发尽与耕女对比,突出耕女的孤苦无依、年长未嫁、青春将逝的境遇,表达出诗人的同情。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既交代了耕女的身世经历,又刻画了她们劳作时害羞、苦涩与期的心理,使人印象深刻。在叙述中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

【赏析】

(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原诗

译诗

乳燕入巢笋成竹,

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

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

长兄从戎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

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

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

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

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

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

共惜馀芳泪满衣。

雏燕已飞,笋子已经长成竹,又到了春耕时节,田野上是谁家的两个姑娘在播种新谷。

大概是她们家既无男人,也没有耕牛,那块地还没有犁过,姊妹俩正在持刀砍地,把土翻松。

姊妹俩说家境贫寒,母亲已经年衰体弱,哥哥从军去了,还没有娶嫂嫂。

去年灾疫流行,耕牛病死了,无法耕地,只好截下一段绢去集市上卖,得以买刀翻地。

怕被人耻笑,姊妹俩只好用头巾把脸遮起来,干着牛一样的重活,不知还有谁与她们一样蒙羞劳作。

她们互相提携帮助,专心低头弯腰翻地,看不见地旁的路人,只看见前面的黄土,又累又急,心中满是苦楚。

她们整好田畦、田垄,以防杂草侵苗;疏通田沟,修好田埂,等待下雨。

正午时分,二女收工回家吃午饭,此时正好有野雉从田间惊起,啼叫着飞走了。

姊妹俩看到东邻西舍的花都已经开尽,不禁惋惜青春虚度,泪流满衣。

【注释】

乳燕:新生的小燕。一说哺育期的母燕。无人:指无男劳力。不及犁:来不及犁。斫(zhuó):砍。泥:慢、滞。牛囤:牛栏。空:指牛已因灾疫死去。截绢:割下一段绢。畏人识:古代男耕女织,未嫁女子耕田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故以头巾掩面,怕人认出。谁与同:指无人分担她们的艰苦。相携:相依赖。不见路人只见土:是说她们不敢看人,只埋头翻地。畦(qí):田间划分的小区。垄:田间高地。沟塍(chéng):田沟、田埂。下饷归:休息回家吃饭。可怜:可爱。朝(zho)雉:指正在求偶的野鸡。这里暗用典故,寓托两姊妹苦于耕作而不能出嫁。花发尽:指姑娘们都出嫁了。惜:痛惜。余芳:剩余的花、残花。指姊妹俩。

序号

诗句

解读

第一联

乳燕入巢笋成竹,

谁家二女种新谷?

以路人的眼光,描绘所见二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

第二联

无人无牛不及犁,

持刀斫地翻作泥。

第三联

自言家贫母年老,

长兄从戎未娶嫂。

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二女对路人的答话,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

第四联

去年灾疫牛囤空,

截绢买刀都市中。

第五联

头巾掩面畏人识,

以刀代牛谁与同。

第六联

姊妹相携心正苦,

不见路人唯见土。

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是不可能及时种上庄稼的。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诗点到为止,没有回答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第七联

疏通畦陇防乱苗,

整顿沟塍待时雨。

第八联

日正南冈下饷归,

可怜朝雉扰惊飞。

以无所不知的叙述人语气,描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第九联

东邻西舍花发尽,

共惜馀芳泪满衣。

【拓展阅读】

这首诗通过二女耕田的典型事例,塑造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反映了战乱时代中农村民生困苦凋敝的现实。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四句是第一段,以路人的眼光,描绘所见二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六句是第二段,记叙二女对路人的答话,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姊妹相携心正苦”至“整顿沟塍待时雨”四句是第三段,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是不可能及时种上庄稼的。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诗点到为止,没有回答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日正南下冈下饷归”至最后四句是第四段,以无所不知的叙述人语气,描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女耕田行》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在叙事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起兴,变换叙事角度,借景言情等多种笔法,即使情节完整紧凑,又使诗情丰富饱满,给人以生动、真挚、深切之感。像诗的开头,以乳燕有巢,幼笋成竹的眼前景起兴,则有力地反衬了弱女孤苦劳作、青春将逝而仍无归宿的境遇。这样的开头既省略笔墨,又使叙述委婉有味,诗情浓郁。诗的第二段,改客观描叙的笔法于自叙,显得亲切感人,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客观描绘的呆板乏味。诗的最后两段,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人物心迹的自我表述,两者相得益彰,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层层加深诗意,尤其是“朝雉惊飞”“邻舍花尽”的描述,既是客观景,又是弱女的心头事。这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描述方法,确实使一首叙事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唐)戴叔伦《屯田词》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的悲惨命运。 (2分)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唐)戴叔伦《屯田词》

1.

捕蝗;伐木(2分)

2.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6分,一点2分)

(唐)戴叔伦《屯田词》

原诗

译诗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

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注释】

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沙碛(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老稚:老人和小孩,暗示青壮年当兵去了。

欣欣:高兴的样子。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囊:口袋。无寸帛:犹言“无分文”。唐代绢与钱兼用。瓶:此指储存粮食的罐、坛之类的陶器。移屯:离开屯田。向城:靠城。望断南天:希望渺茫的意思。望断:极目远望。南天:古人以为老天爷所在。一说指南边的故乡。

【拓展阅读】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屯田词》的结构很完整。屯田是唐朝的寓兵于农的制度。《旧唐书·职官志》云:“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可知屯田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或不足的边疆上,由驻守边防的兵士自力更生,开荒播种,以解决一部分粮食。但田地是固定的,驻屯的兵士则时常换防。因此,屯田的劳动力随时在流动。

《屯田词》也是一首边塞诗,但它和岑参,高适等盛唐诗人所作的边塞诗不同了。高、岑等人都是镇守边塞的节度使幕下的参军、记室、或判官,他们所接触到的边塞生活,还是军府中统治阶级的生活,因此他们的题材不外乎宴会、送别、送主将出征、或欢迎主将凯旋,偶尔带到一点兵士的生活,在诗中都是闲笔。像戴叔伦这样专题描写屯田兵士生活的,可以说是没有。再说,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国势全盛时期,驻守边疆的文武官吏,都自信能威服戎夷,因此都是意气风发,抱乐观主义的。兵士的生活也比较丰衣足食。这些情况,反映在诗里,除了思念家乡、厌倦沙碛之外,一般情绪是积极的。在戴叔伦的时候,国势衰弱,边境多事,许多地方,又沦于吐善、回纥。驻屯在边境上的官兵,常常提心吊胆。加以府库空虚,军粮不继,不免要更多依赖军垦。遇到旱灾蝗灾,就不能不移屯内迁。因此,中唐时期的边塞诗,都充满了愁苦之音。到晚唐时期,根本没有人作边塞诗了。

四、杜甫《别房太尉墓》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上疏力谏,得罪肃宗。死后赠谥太尉。谢傅:指晋代谢安。他部署八万晋军迎战符坚百万大军,胜利消息传来,他仍在与客人下棋。徐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没有及时献上。徐君死后,他将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公事在身,却驻马停留专程凭吊亡友,衔诚致哀,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B.诗人感觉房太尉的坟非常孤单冷清,这种感觉与房琯在政治上受冷遇有关。
C.诗人将泪水涌淌的自我形象与低空的片云映衬而写,将情与景结合了起来。
D.诗人虽然沉痛,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2.颈联借两则典故各自暗写了怎样的现实场景?又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四、杜甫《别房太尉墓》

1.D【解析】“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错,“啼”,应为“啼哭”。
2.(1)第一则典故:诗人借谢安对棋,暗写自己昔日与房琯下棋的生活,(1分)既显示了诗人与房琯的亲密关系,也赞美了房琯的气度与才能(2分)。

(2)第二则典故:诗人以季札挂剑,暗写自己寻祭房琯墓地的情景(1分),既表现了诗人对房琯去世的深感意外,也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追思悼念之情(2分)。

杜甫《别房太尉墓》

原文

译文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像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注释

复行役:指一再奔走。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对棋:对奕、下棋。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

序号

诗句

解读

第一联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第二联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第三联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第四联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拓展阅读】

1.分句分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2.意境分析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3.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