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姓字取名 > 正文

烘云托月的意思(烘云托月的意思是什么)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24日 20:52 浏览: 80

宁夏银川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花文化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体现了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

药之食之,信仰寄情。远古时期,神农氏就遍尝百草百花,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此后,人们将各种不同的花草分类定性,针对不同的病症入药,同时作为各个季节的食材,花草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物和食物来源。后世出现的莉花糕、桂花鲜栗羹、木香花粥、梅粥,以及用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等四季鲜花做菜的方式更是数不胜数。花卉花木很早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录了夜郎国的故事,“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个故事说明古代西南地区将竹视为有神性的图腾物加以崇拜。《后汉书》还描述了西南地区的竹子较其他地区更为粗壮的特征,“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什”。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竹文化对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入诗入画,雅俗共賞。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民众喜欢在不同的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文人雅士则经常举行与花卉花木有关的雅趣活动,比如文人独处或雅集时,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填词谱曲等活动和艺术创作,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雅文化。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人画作中描绘陶渊明时,经常把他画成将采好的菊花放在筐中、戴在头上的隐逸高人的形象。宋代诗人林和靖隐居在杭州的孤山,他并未娶妻生子,而是种梅花养仙鹤,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闲情雅致也在文人中传为佳话。

烘云托月的意思(烘云托月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图片

以花比德,焕发新生。花卉花木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花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建构的有机力量。中国人对重要的花卉花木常以“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表达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的审美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也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子清雅高节的推崇。

当代中国人仍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在饮食文化、起居文化、艺术审美与民俗节令中都离不开各类花卉花木。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对花卉花木的审美更多地转化成了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北京植物国、上海梦花源、江苏南京梅花山、浙江杭州花圃等一批花卉主题景区成为全民体验中国灿烂花文化的“国字号”基地,也是现代人休闲旅游、修养身心、拥抱大自然、感受中国悠久的花文化传统的绝佳去处。

(摘编自周武惠《花,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花文化是一种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是对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的体现。

B.国人药食花草的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没有神农氏尝百草百花来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后世就不可能让花草成为人们药物和食物来源。

C.民众在不同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而文人雅士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等活动则是雅文化的体现。

D.“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和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都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古代和中国当代两方面来谈中国花文化,重在写中国古代花文化,结构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借用相关作品来进行论证,既体现了真实性,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证翔实。

C.文章以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为例,证明了中国花文化中具有花卉花木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的特点的观点。

D.文章主要从“药之食之,信仰寄情”“入诗入画,雅俗共赏”“以花比德,焕发新生”等角度对“花是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有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等内容,花文化在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B.花卉花木在汉代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此在范哗《后汉书》中可找到例证。

C.宋代诗人林和靖的闲情雅致能在文人中传为佳话,是因为他一直过着未娶妻生子、种梅花养仙鹤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人对花卉花木的功利性胜过对它们的审美,虽然依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但更多地是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土地是滚烫的,故事是鲜活的”

——访作家关仁山

(摘编自《文艺报》2021年1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洁 净

李 娟

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兰。洁净的东西,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朵,一如这淡雅的栀子花。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她清清白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读朱天文的散文集《淡江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阅读,却被封面上的一帧照片深深吸引了。一树树雪白的梨花盛开,朱天文梳着一对乌黑的麻花辫,与妹妹朱天心站在梨花树下,满树花枝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青春的纯洁和美好。这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吧,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翻阅民国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到:“手有五指,指端有甲,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是的,母亲教育年幼的我们要勤洗浴,勤剪指甲。人要爱洁净,由外而内,不仅身体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洁净的东西分外有风骨。去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展,站在那幅《残荷》前,久久不忍离去。霜严雪寒时节,满塘的荷花都凋零了,水面上枯枝交错,只留下枯萎的残叶和莲蓬,在寒风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水中残荷,仿佛到了暮年,夏天远去了,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留下来的,便是铁骨铮铮,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

洁净的人,周身散发着淡然的芬芳。超凡脱俗,淡泊天真。有一次,媒体邀请杨绛先生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忍不住笑了。她说得多好!她就是一滴清水,作品和内心一样干净明澈。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从不随波逐流,也不被俗世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我和大涵老师相识多年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第一次给他的报纸副刊投稿,不久,那篇习作发表见报,我们因文字结缘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流年似水,他始终葆有一颗少年般干净的心灵,博学仁厚,才思敏捷,风趣幽默,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不喜欢的人与事,绝不苟同。他和我谈文学、绘画、书法、音乐,一开口就妙语连珠,海阔天空,三言两语,却如万马奔腾。我从没听他说过尘世的苦恼和琐碎,他六十岁了,依然眼神纯洁,胸怀磊落,笑容爽朗,卓尔不群。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不少人谈起她的这本遗作,略有微词,说读不懂。可是,我依然喜欢。真正的好文字,洁净饱满,一清如水。小说在比喻和细节之处彰显了语言的独有魅力和张力,宛如水晶一样纯净透明,不染尘埃。她直面自己内心的苍凉,一支笔映照出人性幽微处的悲欣和无奈。她说:“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说得真好,我把这段话一直当做自己写作的座右铭。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繁花盛开的春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落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叠词的使用非常有特色,“清清白白”“盈盈”“袅袅婷婷”,写出了栀子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团圆》在比喻和细节之处的语言魅力,对人性幽微处的映照,呈现出的洁净饱满,让人们很喜爱。

C.对于人生,洁净的人有着自己的纯真美好;对于文字,洁净的文字读起来纯净安然:这些都值得迫求。

D.文章看似散漫,其实精神贯通,“洁净”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结尾照应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9.作者说“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洁净”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坚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坚,苻坚,前秦国君。(前秦: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谢石,谢安之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中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嘹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B.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5分)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瑞鹤仙·秋感

吴文英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蘋底芦梢,未如鬓白。

【注】此词为词人再至苏州之作。帻:古人包发的头巾。西园:即词人在苏州居所旁的花园,词人曾在此与苏姬分手。寒蛩:深秋的蟋蟀。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开篇即以景落笔,“泪荷抛碎璧”一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抛”字用得极好,让眼前之景显得灵动传神。

B.“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言风紧雨密,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户。而“正漏云筛雨”承前启后,既解释原因,又引出下句。

C.下片中,“西园有分”回忆起在西园分手的事情,“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林下路”为“行客”所经之地。

D.词的上片以景衬情,下片情中含景,将自然之景与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围绕“秋感”二字,将“秋”与“感”抒写得生动形象。

15.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踮脚和爬山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打猎的装束和随从众多、千骑奔驰的气势,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图。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_________。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目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种,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________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________、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阐读带来的精种刷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宵衣旰食 持之以恒 领受 循序渐进

B.废寝忘食 一如既往 领受 登堂入室

C.宵衣旰食 一如既往 领略 循序渐进

D.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领略 登堂入室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B.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B.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提醒自己。

C.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

D.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古画中的人物,有的发际线较高,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古人快秃顶了,而是与相术有关。面相学中,面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发际至眉间为上停,______________,鼻准至颌为下停。上停广阔饱满,则社会地位高,前途广阔;中停丰隆有肉,则富而寿;下停(腮骨与下巴颏)圆满,则一生有福气。画家在绘画创作时,通常会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有意调整其面部结构与特点,以符合相学理论。因此,有时为了凸显人物的富贵,会将______________,以表现上停的宽广。明代杜堇的画作《伏生授经图》中的伏生,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相传他活了九十多岁。画中伏生席地而坐,须发苍白,眉毛长垂,发际线几乎退到了后脑句,前额夸张地隆起,呈现出一种______________。

明代中期后,市民文化萌发,以世俗人情、市井生活为关注点的画作崭露头角,画中出现了乞丐、疯子等边缘群体的形象。如明代周臣《流民图》中的乞丐,发髻低垂,鼻孔外露,嘴为覆船口,属于典型的贫贱相。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答案

1.B 解析:“如果……就……”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文不符,相关表述见第2段“远古时期,神农氏……更是数不胜数”。故选 B。

2.C 解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只是花卉花木入诗的例证,不是花卉花木“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的例证。故选 C。

3.A 解析:B.花卉花木很早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相关表述见原文第2段。C.因果关系不成立。D.过度解读原文作者的观点。故选 A。

4.B 解析:对邓小岚身份的表述不合文意。邓小岚是社会爱心人士,不属于扶贫驻村干部。

5.C 解析:“《太行沃土》”“旨在弘扬红色精神”表述不准确。从整个访谈内容来看,《太行沃土》的创作是要“描绘出阜平脱贫的壮丽篇章”,旨在讴歌脱贫事业,讴歌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伟大,赞颂扶贫干部及爱心人士在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优秀品格和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人民群众不懈努力战胜贫困的奋斗精神。故选 C。

6.答案:“沃土”之题恰切。阜平是精神沃土:阜平县具有历史悠久的红色传统,有丰厚的红色精神资源。残酷的环境塑造了阜平县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渴望光明富裕、积极响应改革的进步精神。阜平是爱心和责任心的沃土:在阜平,扶贫干部及各界人士将充盈的爱心、责任心和大量资金物资投入脱贫事业,不遗余力地帮助阜平县人民实现物质脱贫和文化脱贫。阜平正在告别贫困,变成沃土:扶贫号角吹响后的短短几年,阜平县人民便依靠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许多村庄变化巨大,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沃土”之“沃”,可理解为丰富、充盈、繁盛。回答此问,关键在于能梳理概括出阜平这个地方有哪些方面是丰富、充盈、繁盛的。当然,说阜平是“太行沃土”,是以扶贫攻坚为背景的。从关仁山的讲述中,可梳理概括出扶贫攻坚背景下阜平几个方面的“沃”:一是精神力量的强大充盈,其中既包括当地悠久丰富的红色传统,也包括当地人民的优秀品格;二是来自扶贫干部及爱心人士的丰沛的责任心、爱心;三是阜平正在告别贫困,成为物质富饶、文化兴盛之地。

7.B 解析:“让人们很喜爱”错误,原文第7段的相表述是“不少人谈起过她的这本遗作,颇有微词,说读不懂。可是,我依然喜欢”。

8.答案:词语的选用:一些动词、成语的使用,例如“铮铮铁骨”、“气定神闲”等,富有张力,形象可感,突显了残荷的“风骨”。句式的选用上:整散结合,多用短句,“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静……”等,写出了残荷虽然繁华已落,却仍然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使句式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修辞上:运用拟人。既使描写生动形象,“残叶和莲蓬”在“静静站立”,“一派清气凛然”,赋予残叶和莲蓬人的动作和情态,这不单是残荷有的风骨,也是人特有的气质。语言风格上:细腻生动,富有诗意,具有画面感。将挺立水中的残荷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哲理、启人深思。(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个角度,并且必须有言之有理的分析可得分。)

9.答案:洁净的物,不仅有外在的洁净,更具有灵魂的美和傲然的风骨。洁净的人,有着淡然脱俗、淡泊天真的品性。洁净的文字,饱满、静气、沉稳,纯净和安然。(每点2分)

解析:理解重要语段的含意要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升华的主旨句。这里要厘清文章的层次,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了三个部分,一是洁净的物的灵魂和风骨,二是洁净的人的品性,三是洁净的文字的特点。

10.D

11.A 解析: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2.B 解析:“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用谢玄、桓冲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1)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作为防备。

(得分点:“处分”“兵甲”“阙”“宜”,句意1分)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得分点:“但”“少”“却”“蹙”,句意1分)

14.C(“‘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理解有误,词中的“行客”指的是词人自己。)

15.答案:客居他乡的孤苦。词人称自己为“行客”,在西风中徘徊,足见羁旅之愁。物是人非的惆怅。“西园”三句,回忆起与苏姬分手的事,看到与当时相似的景色,不由得更加伤感。对家乡的思念。“念寒蛩”三句,以寒蛩、归鸿等意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年华易逝的苦闷。“看雪飞”两句自叹,说雪、芦花等的白都比不上词人头发的白,感叹老之已至。(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加上言之有理的分析即可)

16.(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7.D

解析: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强调读书而非政务,故填“废寝忘食”。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此处强调长久地坚持而非与过去相比。故填“持之以恒”。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此处强调感受认识到文字之美,故填“领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循序渐进:(学习或工作)按照一定地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登堂入室”侧重于结果,“循序渐进”侧重于过程。综上判断,选D。

18.A (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故排除B、D。且D项“最终”一词语序不当。“使精神日益提高”搭配不当。综上判断,选A。)

19.D

20.参考示例:眉间至鼻准为中停。发际线位置画得(相对)偏后。典型的富贵相。

解析:第句,应结合上文“画家在绘画创作时……”的示例作答;第句,“典型”一词不可少,注意上文有关内容,尤其注意与下文“典型的贫贱相"在词语上的关联。

21.参考示例:因为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萌发,所以那时的画中出现了包括乞丐这种典型贫贱相在内的边缘化群体的形象。

22.参考立意:

1.同舟共济,有难同当。

2.友爱相助,助人益己。

3.荣辱与共,命运相连。

4.覆巢之下无完卵,面对危难莫旁观等。

解析:

漫画作文一般包括图画、文字、漫画题目以及要求等几部分,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各部分所包含的信息。

本题由图画和文字构成。图画中有一条在水中行进的船,船的尾部进了水,船尾的两人满头大汗地奋力向外倒水,船头的两人却安闲地坐着观望,并且说:“还好破洞在他们那边”。从图画来看,当危机到来时,有人在努力解决,有人在观望,但处于同一条船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作壁上观者最终都会为自己的短见付出惨重的代价。

审题时应抓住两者利益的相关性,肯定行动者,批驳观望者,指出有难当头或面临危机时,只有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

参考例文:

烘云托月的意思(烘云托月的意思是什么)-第2张图片

冷漠旁观终损己,互助和谐共休戚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生存于世,每个人都与周边、与远方紧密相关。当航行之舟漏洞进水,危急时刻你会出手相救,患难与共,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同的答案彰显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小舟需要每个人补漏补缺,才会推动和谐社会的巨轮破浪前行,扬帆致远。

冷漠旁观终损己。

漫漫人生途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处于危难之中,拼劲全力自我解救。或许有人会抱着侥幸心理冷眼旁观,庆幸事情与自己无关。但毛姆说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全是事故。”你的消极冷漠终有一天会化作打脸的巴掌,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危急时刻,我们应竭尽全力,奋勇相助,团结协作才是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

冷漠旁观终损己,要互助协力,助人助己。

纵观古今,多少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开创了人生的新篇章,又有多少人在冷漠对人中丢失了命运的橄榄枝。就像华为总裁任正非,面对一家曾名不见经传的芯片研制公司遭遇困境,并非袖手旁观,他大胆投资,出手相助,不顾每年巨额亏损。就是这家起死回生的芯片公司却在华为5G时代的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华为在面对美国制裁封锁时依然不失核心技术。但同是企业的可口可乐公司却呈现另一局面,面对生产厂出现的问题,生产链上的各个部门推诿责任,坐视不管,终致产品质量不过关,销量锐减。由此可见,面对困难,互助协力,助人才是助己。

互助协力,休戚与共,天下大同。

王尔德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互助协力,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如左手拉右手理所当然。大家互助协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繁荣进步,新时代领路人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会被贯彻落实,人类发展的新篇章才会掀开崭新的一页。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美好的新生活正在向我们招手,摒弃冷漠姿态,尽力所能,互帮互助共渡难关,我们“和谐社会”的巨轮才会劈波斩浪,驶向远方。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軍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音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冀ICP备2022013555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